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黑澤明之夢影評

黑澤明之夢影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在最後一個夢裡,黑澤明用水車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圖景給了我們,也給他自己一個安慰。他藉著百歲老人的口說:“我不需要亮得連星星也看不見的光。”“人在世上好好盡完自己的本分,然後問心無愧地死去,是很可喜的事。”然後大師帶着他的夢去了,卻留給我們活着的人一個巨大的困境:那樣的夢幻田園,在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中哪裡會有?即便有,在那樣的田園,現代的我們又何以自存?

  水車村的村口,有一塊孤獨的石頭,那是一個漂泊者的墓。每當人們走過,都要放一束花於石上,以慰漂泊者的靈魂。為什麼黑澤明不把他的夢用這樣的方式繼續下去呢?也許真的是因為老了,他只想把折磨他一生的東西急切地說出來,給自己、給後人一個交代?

  一個固執、急迫、眉頭緊蹙、喋喋不休的老人。無論這部電影的成敗,看了黑澤明一生的追尋之後,我想人們應當對他的夢表示敬意。

  黑澤明之夢影評(三)

  黑澤明,最喜歡的導演之一,永遠的“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喜歡他的電影,不僅因為畫面角度與色彩之美,還因為電影對人性善惡美醜的淋漓展現。下面這篇文章,可能會比較矯情,但實屬肺腑之言。

  這部《夢》,相比於《羅生門》、《姿三四郎》等,算不上黑澤明的名作,但電影中所突出的主題,所蘊含的深意卻是值得我們品味與思考的。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欣賞到這部電影,覺得這是一部飽含哲理、透視現代人內心各種困惑,涉及多個主題的影片。八個看似獨立的夢,向我們展現了科技飛速進步、人們生活日益現代化所產生的“文化倒退”現象,讓人不禁深思: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即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在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的今天,我要怎樣與大自然相處,我要怎樣和自己相處?

  這部影片以略帶沉重的婚禮開頭,以歡樂的葬禮結束。從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講到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最後點出人類應該順應自然,回歸自然,因為“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部影片,絕不能被簡單定義為一部環保性質的影片,因為它更多地觸及了我們現代生活的深層次的困惑,並加以詮釋。這些困惑,諸如戰爭的殘酷、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日益惡劣的氣候、人類心靈的空虛和迷失等,都存在着,卻很少被人這樣挖掘並展現出來,更很少有人認真去思考,因為我們都太忙了,忙着趕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不願有片刻的停留,從這方面來看,這部影片不愧是大師之作!

  整部影片給人的感覺和中國的《聊齋志異》比較相似,均穿插鬼神,也都寓意深刻,反映特定時代的社會問題,觸及人心靈的各個層面。我想,說到觸及人的心靈,可能很多人都會去深究這部電影背後的寓意,將影片的某個意向與生活中的實際對應,加以分析。而我卻以為,有些東西不一定得找到一一對應的所謂的涵義,也許其本身就值得我們欣賞,而不應該用分析哲學的方式解構之。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再美麗的東西也會變得呆板,沒有了生氣,沒有了原本的美。所以,我將更偏向於對直接觀影感受的描述而不會具體探討影片中某個具體場景的喻意。

  第一個夢:彩虹

  這個夢,是我最猜不透的一個夢。在這個夢裡,我只是最記得兩個畫面,一個太陽雨過後森林中狐狸的詭異婚禮,另一個是在故事的結尾,一片花海之中,小男孩忐忑地走向彩虹盡頭的場景。從頭到尾,畫面很美,可是故事卻關乎復仇、死亡、罪與罰,說到底,這只是一個恐怖的民間傳說。“狐狸是很記仇的,你必須以死謝罪。”——狐狸的婚禮是美的,小男孩也只是好奇,並無惡意,可結果為何卻是這樣?我不懂。

  狐狸的婚禮,伴隨雨後的燦爛陽光和悠長、詭異的笛聲,起初讓我覺得像是只可能出現在噩夢中的場景。狐狸們時不時警惕地停下,四處看看,又接着上路,整個氣氛和人類婚禮相差甚遠,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地方。但我仍莫名地喜歡這個場景,因為在那同時,我和畫面上躲在樹后的小男孩似乎經歷着同樣的忐忑,似乎和他一起擔心會被發現,那種奇妙的感覺真是很不錯。

  喜歡它的結尾:彩虹之下,是無邊無際的花海,花海中的小男孩,懷着一絲忐忑,走向彩虹盡頭。沒有人知道故事的結局,我,喜歡沒有結局的故事。

  第二個夢:桃園

  喜歡這個夢的場景和跌宕的情節,也喜歡小男孩和桃樹精們的對話。

  當人們砍倒那片桃樹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那些被砍的樹,正在哀哀哭泣。擬人化了的樹,更喚起我們的愧疚感。“不對!桃子可以用錢買,但是要上哪兒去買一片開滿桃花的果園呢?我喜歡這片果園,和花朵怒放的桃樹。但是他們全都消失了,所以我才會哭泣。”當小男孩惶恐、無助地喊出這句話的時候,他哭了,我,也感動了。這時音樂起,像是笛子或洞簫,悠長而又跌宕起伏,伴以琵琶彈奏和木魚等的敲擊聲,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氣氛,讓人浮想聯翩。再看畫面中人物的造型:華麗的服飾,顯出富貴,白紙一般的臉,木木然沒有任何錶情,動作整齊機械整齊,卻很美很美。音樂漸漸發生變化,變得更加激昂,加入了管風琴,這是桃花的花瓣隨風飄來,頓時,桃樹漫山遍野,小男孩淚痕未乾,卻露出笑容。這畫面,美得令人心醉。接着,伴隨鈴鐺的聲音,故事開頭穿着粉紅色和服的小女孩跑進畫面。原以為小男孩和小女孩會在花海中嬉戲玩耍,故事皆大歡喜,但畫面陡然一轉,着實讓我吃了一驚,滿山桃樹重回原形,只剩下光禿禿的殘缺的枝幹。畫面最後,女孩化作唯一的那顆桃樹,脆弱而美麗,卻只剩下小男孩一人,無奈、疑惑、失落……

  第三個夢: 雪地

  這段夢境中出現的雪女,據說是日本民間傳說中吸走人類靈魂和生命的女妖。起初看這個電影,我還以為是登山隊員已經死去,雪中的美女是安撫他靈魂的天使。可實際上,當看到雪女一次次試圖按下登山隊員,口中念着“水是溫的,冰是燙的”時候,我明白了,雪女原來竟是吸走人類靈魂和生命的妖精。她不是天使,而是魔鬼。而這個故事中,瀕臨死亡的登山隊員,在與雪女的抗爭中獲得了勝利。最令我感動的是,故事最後,小號奏響勝利的進行曲,是輕快而喜悅的節奏。四名隊員無比興奮地沖向半掩的大本營,那風中飄揚的三角形的紅旗,似乎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也預示着隊員們的勝利。這一刻,我知道,人類“生之欲”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既是我們通常創造奇迹的原因,也是我們攀登雪山,挑戰人類極限的原因。

  第四個夢:隧道

  “我不敢相信我真的死了”

  “你死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對不起,但是你真的死了。”

  死去的士兵與倖存的軍官的對話,讓我心疼。那些戰爭中死亡的人們,無論歷史怎麼評價他們,無論是對是錯,他們終歸都是受害者,都是“被”戰爭決定命運的人。這讓我想起了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

  接着,隧道里傳來整齊的行軍的腳步聲……“第三小隊報告長官,無人傷亡!”全軍覆沒的第三小隊,只剩下一個指揮官,而故事的悲劇性就在於,這些本應安息的靈魂,始終沒能接受自己已經死去的現實,於是徘徊在陰陽交界處,不得安息。都說生者奮發,逝者安息。而故事卻告訴我們,戰爭帶來的,是逝者靈魂的不安與彷徨,和生者生不如死的苦痛。

  最後,夢境開頭的那隻狗出現,周圍依然泛着紅光。狗向著指揮官狂吠,我不太懂這背後的意思?是嘲笑被俘虜的軍官,還是在諷刺戰爭?最後結局又是如何?可能,這跟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有關,被俘后倖存下來的軍人,是會被人嘲笑和唾棄的吧。

  第五個夢: 梵高

  有的人把這個夢取名為烏鴉,我也不太明白這個夢境中的烏鴉和嘈雜的機械化的火車鳴笛聲象徵著什麼。我只關注映像派大師梵高的油畫的美。這裡邊的幾幅畫,我在不同的書上見過,每次都讓我陶醉。這個夢的前後,均是帶有黑暗的主色調的兩個夢,它作為一個美麗的轉場,似乎並未有什麼具體的含義。

  第六和第七個夢: 核泄漏—哭泣的食人魔

  看完這兩個夢,聯想到最近的日本地震和特大核泄漏事故,我感到這偶然的天災,其實來源於必然的人禍。到頭來,究其原因,都是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使得環境惡化的結果。受到核污染的植物發生了突變,動物變得邪惡、嚇人,世界不再美麗。正如獨角食人魔所說:“這都是人類惡行的後果。”

  我印象很深的場景,是血色的湖邊哭泣的魔鬼。最悲劇的是,他們哭泣的原因,竟然是不能夠如願死去。“他們只求一死,但卻無法如願”,所以他們悲泣,他們哭天搶地。沒想到,大自然給人的最大的懲罰,竟是讓人們永生不死。

  我想,這四個字具有很多層意思。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去求死?在他們找不到活着的意義的時候。我相信,人是強大的,我們不會因為活得辛苦而那麼堅定地尋求生命的終結,我們只會因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而對世界沒有一絲留戀。在人類飽嘗大自然給我們的懲罰時,當人類在高科技中迷失自我時,人的靈魂也正受到威脅。

  第八個夢:水車之村

  藍天,風,綠樹,布谷鳥叫……

  在看這一個夢的時候,我感覺整部影片升華了,八個看似互不相關的夢也串聯到一起。其實這講的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係,其背景是現代社會。這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本書: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 (《活出意義來》)。裡面就講到科學技術造就了一批先進的武器,殘酷的世界大戰爆發,這樣的背景下的人們,內心開始迷失,開始覺得空虛和無助,人們在精神和肉體上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折磨,於是我們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人活着到底為了什麼,是為了滿足無休止的慾望,還是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可到頭來,結果卻讓人寒心!

  畫面突然由魔鬼哭泣的灰暗詭異場景轉到水聲潺潺,鳥語花香的小村落景緻,我突然內心就平和了。一直覺得,這個夢是整部電影的升華,前面七個夢,連同這一個,都串聯起來。如果說前面幾個夢都沒有所謂的答案的話,那這個夢中,應該有揭示的意義。而且,這最後一個夢,老人的思想,竟和我國老莊哲學思想有着驚人的相似,或者說是共通。用四個字總結,是“順其自然”,也是西方人常說的“let it be.” 在我看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故事的開頭:小孩子們采來鮮花,放在大石頭的凹陷處,陽光下,這些花十分美麗。戴着草帽的老人,特別像王維那首詩里獨釣寒江水的孤舟蓑笠翁。與世無爭,過着符合自然的生活。最喜歡的是年輕人與老人的那段對話:當年輕人得知老人竟然不用電,晚上用蠟燭和亞麻油照明時,追問老人:“但是晚上很黑耶。”老人的回答是這樣的:“沒錯,夜晚本來就很黑。為什麼要搞得和白天一樣亮?我不喜歡恍如白晝的夜空,這樣就看不到星星了。”

  是啊,當初我們沒有可以照明的電燈,夜晚是多麼美好,伴着月光,人們在庭院中喝酒、吟詩,提着燈籠在江邊散步。而現在,各種照明燈具的出現,帶來了如同白晝的黑夜,即所謂的“光污染”。在沒有電燈的古時,有誰能想到,美麗的霓虹燈光,也會成為一種“污染”。

  “我們試着遵照古法過日子。因為這才是最自然的。現代人都忘了,他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他們卻摧毀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他們總是以為能改善這個世界。尤其是那些學者,他們也許聰明過人,但多半不了解大自然的真諦,他們只發明了一些到頭來會使人們不快樂的東西,卻因此而沾沾自喜。更糟的是,多數人也把這些發明視為神績將其奉為神明。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已經漸漸地失去了大自然。他們不知道自己正漸漸走向滅亡。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乾淨的空氣和水源,以及那些我們賴以為生的樹木、植物,一切都被弄髒了,受到永久污染。骯髒的空氣,污濁的水,也污染了人類的心靈。”老人的這段話,讓我思考良久。“看似在進步,實際在倒退”。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沒有以前快樂了,有多久沒有那種簡單的快樂了?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吧。

  我認為答案是: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藍信封有個隊友曾跟我說:你不要去糾結一些事情,應該像我們這樣,熱愛戶外,凡是有想不通的事情,就去大自然中找刺激,去“生存大挑戰”,去“百公里”徒步,去看星星看月亮,去河邊捉魚,去海邊漫步。我後來漸漸明白了,他說的沒錯。人在自然中,是最真的,如果說某人帶着面具生活的話,他一定也會在大自然的環抱下摘掉面具。有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糾結,而是放開了,去玩耍,去做回小孩子,重拾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心理諮詢裡邊有一項叫做素質拓展的項目,就是讓來訪者回歸自然,很多事情自然也就解決了。

  另外,故事中提到的“喜葬”帶着強烈的哲學意味。為什麼是一場快樂的葬禮呢?因為“在世時努力工作,陽壽盡了,還能得到村民、親友的感激”,這本身是一種幸福。需要特別提一下這個葬禮:很像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慶祝廟會等的節日場景,鈴鐺的響聲很有節奏感,人們穿着民族風情服裝,排成長列,載歌載舞,就連他們的喊聲也和雲南少數民族方言很相近。棺材不是深色的很莊重的,而是用彩色繡花布蓋着。這也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最後,飄動的水草和小號的聲音,悠長、自然、平和,這八個夢結束了。或許,這只是個美麗的開始……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黑澤明之夢影評 標籤:新教育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