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修好這顆心讀後感

修好這顆心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修好這顆心讀後感(一)

  《修好這顆心》的兩位作者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星雲大師,另一位是事業有成的資深媒體人劉長樂先生。他們用對話的方式,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人生閱歷和生活感知對怎樣修好這顆"心"進行了解讀。這本書是一項古老東方哲學與現代都市文明完美的交融,二者觀點雖有不同之處,但更多地都是在引人向上,教人為善,其中有許多觀念值得我們深思。

  人生是一條激流。長樂先生:人生是一條激流,每個人都是它的舵手。是的,我們每個人的起點和境遇或許有所不同,但在這個世界上肯定有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路,而如何找到這條路則需要我們內心智慧來指引。在漫漫人生的長河中不會是一帆風順,肯定會遇到激流險灘、艱難險阻,作為自己人生舵手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人心向善,則"手指可以觸天";人心向惡,則"霎那便是永劫".善惡只在一念間,不同的選擇必然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選擇也必然有不同的人生。同時,生命又短暫無常,因此,我們要好好把握住這短暫的生命,爭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無限的生命價值。大多數人可能一生都沒有成就成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只要我們努力過、奮鬥過就無怨無悔。

  為了熱愛而來。長樂先生為了投資鳳凰衛視只用了10%的財力,卻花費了90%的精力,甚至為了更好地經營管理鳳凰衛視而捨棄了很多可以掙大錢的機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把自己的定位始終是一個媒體人,而傳媒是他畢生熱愛的事業。一個人到了這種階段,就不再會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而是一種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當今社會也有許許多多普通人,如軍人、記着等,也在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任勞任怨、以身赴險,有時甚至冒着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他們不再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賴以謀生的工具,而是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啐啄同時。啐啄同時的意思是鳥蛋快要孵化出小鳥的時候,小鳥在蛋裡面嗑,叫"啐";母鳥從蛋外面嗑,叫"啄".引申到管理裡面就是員工自己努力到一定程度時,管理者要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播和幫助。管理者不僅要從"情、理、法"方面對員工進行管理,還要具有一顆包容的心,能夠包容他人的存在,包容他人的思想,包容他人的缺點,甚至包容他人無心的過錯。懲罰性的管理只是用於那些屢教不改、冥頑不化的人,易百特教師網站歡迎您的光臨!對大多數員工要以包容的心態給他們搭建一個充分展現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在當今的社會上,不懂這些道理的人還大有人在。有些管理者管理獃滯、死板,只會按規章辦事,不會變通,不管這些條條框框是否適合適宜,是否對工作有利;有些管理者靠懲罰來進行管理,造成員工因害怕承擔責任而選擇逃避與推諉;還有些管理者採取"家長"式管理,我是主角,我是權威,凡事都是我說了算,不給別人發言的機會,給人與人之間造成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不是"關係"是"因緣".星雲大師:要想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必須集聚許多的姻緣,平時保有慈悲道德,經常給別人姻緣,別人才會親近你,佩服你,彼此才會有深厚的交往。關係應從恭敬中建立,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中建立。當今社會有一個普遍的看法,就是某人升遷了或在事業上有了點成就,就認為他一定有特殊的關係或特殊的背景。不可否認,在當今這個社會環境下,有點關係或有點背景對一個人來說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想要取得成功還得靠自己艱苦努力,"關係"和"背景"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與人交往,我們應當懷着一顆真誠的心,一顆善良的心,不斷積累自己的人氣,積累自己的"因緣",隨着人氣和因緣的逐漸增加,量變一定會達到質變,推動我們的事業走向成功。

  總之。"做人"即"修心",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修好這顆"心".

  修好這顆心讀後感(二)

  時光如梭,飛流而逝,粗略計之,人一生也不過幾十載光陰,然而人生的差異卻讓人感慨萬千,究其緣由,心志的不同造成差異的首要因素。怎樣磨練心志,怎樣感徹生活,《修好這顆心》完美的解答了我們的苦惱。

  《修好這顆心》是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生繼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后的又一次智慧互動。兩位智者通過作答的方式交流了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捨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深思:"人生是一條激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舵手。凡事都不是命定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改變自己的命運。今日脫下襪和鞋,不知明日來不來!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懂得變通,不通亦通。明白無常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做自己因緣的主人。"人生的精彩與否完全是自己創造的,一個人必須要學會做自己的生命舵手,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學習,自己創造機會,去改變命運。這個世界永遠留給強者。

  書中一些關於心境的言語讓人徹悟:"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治人先治心,心治則身治,身治則一切皆治。不是用規矩來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場互換,要讓人"感動"后心甘情願地奉獻,是一種"無為而治"."義者,宜也。"義可以養心,利可以養身。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孔子說:"見利思義"."義然後取".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義。合理的分配就是"義".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與人。 "=無論怎樣,人性本向善,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些有益社會、有益國家的事,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能在橫逆來時不怨不尤,在病苦來時不驚不怖,在譏謗來時不辯不苦,在榮寵來時不驕不慢,這就是修心。

  世事難料,人世間有太多的意外,是福是禍在這裡都有,面對福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有些面對這些時,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泰然的面對,很好的處理了這些問題,然而有些人除了無盡的抱怨,別無它法,把一切都歸咎於上天。最後也只是一種悲劇的結局。所以面對困難時,不急不躁,敢於接受,總有一個合適的辦法去解決。

  修好這顆心,學會放棄,活在當下。生活並不需要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不能割捨。放棄過去,學會忘記,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讓自己每天都有一份愉悅的心情。有些人總是抱着過去的是非恩怨、愛恨情仇不肯放手,沉湎於回憶之中,走不出過去生活的陰影,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種人永遠都不會幸福。

  修好這顆心,塑造美好的心境。幸福是一種感受,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心態決定的。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花海還是沼澤,是光明還是黑暗,是乾淨還是骯髒,這一切都是由你的心靈來決定的。所以平時要培養自己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讓自己遠離抑鬱、焦慮、悲傷、憤怒、煩躁等不良情緒。不管是狂風肆虐,還是暴雨傾盆,自己的內心永遠有一輪燦爛的太陽。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渾渾噩噩是一生,樂觀明媚也是一生,為什麼不享受生活的美好呢?

  修好這顆心,成為你自己。這話聽起來有些好笑,人不是自己還是誰呢?然而現實生活中"心死了"的人並不在少數。行屍走肉,沒有靈魂的軀殼,人們因為環境或其他因素而迷失自我的,那是太多太多。成為你自己,能夠不受任何人的影響與干擾,讓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人生信念與奮鬥目標之中,渾然不覺物我兩忘,陶醉在那種簡單與自由里,活出精彩,也活得幸福。

  在茫茫人世,在形形色色之中,我們能夠依靠什麼呢?一切有形的都會消逝,只有一種東西屬於你自己,並且超越於有形無形,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靈。慢慢修鍊這顆心吧!讓心更簡單、更清明、更安寧、更智慧、更寬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幸福,才能讓這短短的兩萬多天的日子過得舒心,活得開心,才能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少些遺憾和悔恨。

  修好這顆心讀後感(三)

  在我這位無神論者的思想中,人只有今生,沒有來世,人死如燈滅。只有精神會流傳於世,會影響別人,而且這種精神與思想還得具有普遍的真理。而佛教卻說人死後有升入天堂或打入八層地獄之說,所以我個人對於佛教的這種轉世輪迴的思想有些抵觸,有些批判,甚至不願接觸。但這次培訓居然讓我多少轉變了對佛教的這種偏執的看法,其實佛教流傳至今,肯定有其文化精髓,否則也必將隨着歷史淹沒於時光隧道里了。毛主席說的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的看,理性的吸取,這才是正確的讀書之道,我也取其精華吧!

  "與時俱進"應是一切傳統文化的傳承之道,的確如此,連古裝戲都得用現代語言演繹出來,今天的觀眾才能看得懂,才能從中有所領悟。星雲大師,這位佛教大師說得好:"說起來,佛陀也是一個記者,他記錄人間的悲苦,傳播能夠離苦得樂的真理。而我只是效法佛陀,做一個傳播者,傳播佛教引人向善的教義,也算是劉總裁的同行吧。"他說自己就是一位佛教的傳播者,一位記錄人間悲苦,傳播離苦得樂真理的佛教記者,真是"與時俱進"的說法。而且老和尚也並非只傳播高深莫測的佛教理論,而是結合現實社會的現狀,與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先生一起合著了這本《修好這顆心》,真是做到了佛教的"與時俱進".這本書樸質易懂,充滿智性的光輝和寧靜的感召力。它抓住了生命的根本問題,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捨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這也就決定了它在風格上的時代感。會讓讀者進一步的體會古老東方哲學與現代都市人呈現出的完美交融。從中我也受益匪淺。

  人來一世,不能為活着而活着,應活有價值,"把人生活得淋漓盡致",活得"圓滿". 星雲大師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圓滿。圓滿的人生要有許多方面的成功才能完成。但是,成功有成功的條件,想成功必須先建立良好的觀念,否則可能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我想,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想"——為了社會與人類的共同進步而奮鬥。當然分工不同,就有了為了社會進步的不同職位,科學家、醫生、工人、農民、教師……要想在不同的崗位做得出色,發揮更大的價值,那就應與人為善,與人合作……也就是老和尚說的:"想成功必須先建立良好的觀念。"那就得有一顆"赤子之心",而這顆赤子之心是修來的。

  長樂先生說:自古以來,做人之道首重修心。的確如此,弟子規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將德育放在的無可比擬的地位,大大凌駕於智育之上。現在的孩子德育普遍缺失的癥結在哪裡?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我們將二者的順序顛倒了。這應該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警醒的問題。長樂先生的話如醍醐灌頂,讓我如夢方醒:德育才是育人之本。

  星雲大師說:修心,就是為心找一個可以安頓之處。心安住在哪裡呢?安住在錢財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情感上,它可能會變化;安住在榮耀上,它可能不長久,實在沒有一個真正的安樂窩。佛陀教我們安住在禪定上,所謂"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禪的世界,充滿洒脫、自在、活潑;禪的風光,可以與宇宙天地永恆並存。老和尚所說的禪,我理解應該是現代人所說的"規律".做人的準則,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那麼,《弟子規》的學習一定是勢在必行的。我們野雞坨鎮卜管營小學校長張秀艷就是致力於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的典範,她將《弟子規》的內容與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緊密結合,不僅教育教學在我們野雞坨鎮首屈一指,該校的校風校貌更是在全市有口皆碑,去該校學習的學校絡繹不絕。今年春天我們就慕名而去,真的受益匪淺。回去后我就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根深才葉茂"的觀后感,教育"只有植根於德育的沃土上,才能枝繁葉茂,才能屹立不敗,長久不衰。"人要想獲得永久的幸福,那就要修好這顆心。

  老和尚還說:人生的真相,就在於"無常"."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因此,"每個人都要儘早謀划自己的人生。"星雲大師說:人,是為了使命感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在動物中,狗以看家為使命,貓以捕鼠為使命,雞以司晨為使命,蜂以釀蜜為使命。牛,拉車負重,這就是它的使命;馬,日行千里,這也是它的使命。我們生而為人,怎麼能沒有使命感呢?生命的意義,乃負有使命感之謂也! 一個人必須有自覺的使命感;有了使命感,才會有責任感,才能克盡職責,才能勇敢擔當,才能自我健全。這不就是要"早立志,立常志"嗎?他還說:人生,事業,理想,都要靠今天完成,不能把一切事情拖延、寄望於明天。世間的事情,從今天做起,都有希望;等待明天再說,可就很難說了!"今日脫下襪和鞋,不知明日來不來!這不就是"今日事,今日畢"嗎?

  老和尚說:"無常變化,這是人人都如此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恆常不變的,只要是世間法都會有變化。變也不一定不好,因為世間會變,所以窮不會一生一世都窮,苦不會一生一世都苦;雖然笨拙,只要經過努力,就會改進。"所以, 雖然人生無常,但是 凡事都不是命定,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生命可貴、無常迅速。 要"早立志,立常志" , 學習做人,健全人格,自我勇敢擔當,才能發揮生命的價值,獲得永久的幸福。

  如何修好這顆心,怎樣修好這顆心呢? 老和尚說: 修好這顆心,我開列了下面這些途徑:

  要有慚愧心,慚愧、知恥才能莊嚴身心。

  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沒有敵人。

  要有歡喜心,有了歡喜,人間才沒有缺陷。

  要有孝順心,有了孝順,世間才有綱常紀律。

  要有信仰心,有了信仰,為人才有目標、才有力量。

  要有般若心,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要有柔軟心,柔軟才會包容,才能克剛。

  要有精進心,精進才能立志向前、向上。

  要有平等心,才能與真理相處。

  要有謙虛心,傲慢的人,永遠敵不過謙虛的人。

  要有自尊心,尊嚴是心中的財富,是心中的寶典。

  要有和諧心,和諧才能團結人心。

  要有忍辱心,忍辱不自卑,才是至剛至大的力量。

  要有道德心,道德是做人的品牌。

  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是一個富貴的人。

  要有尊敬心,尊敬是學佛、做人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要有包容心,能包容,才大、才多、才有。

  要有誠信心,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

  要有勇敢心,勇敢向前,才能開拓另外的世界。

  要有恆常心,有恆常心,才不會懊悔、猶豫。

  要有惜福心,惜福才會有福。

  要有大願心,有願就有力量,有願就能突破難關。

  要有仁愛心,仁愛所至,無力抵擋。

  要有忠義心,忠肝義膽是天地間的正氣。

  要有正直心,做人處世,正直為本。

  要有利人心,處處為人設想的人,必然受人尊重。

  要有專註心,專心注意,凡事能成。

  要有結緣心,廣結善緣,更有人緣。

  要有喜舍心,喜舍是福慧增長之道。

  要有無我心,無我則凡事不計較、不比較。

  要有誠摯心,誠摯待人,即使吃虧也必得好報。

  要有隨喜心,隨喜順人乃廣交善緣之道。

  社會歷史的發展,拋卻過程中的種種反覆、波折、倒退,最終演化方向,乃是朝着佛陀所說的包容、慈悲、和平、智慧、良善之路發展。

  社會發展如此,幸福的人生更是如此,具有"包容、慈悲、和平、智慧、良善"之心的人,才能在變幻莫測的紅塵中,坦然面對,廣結善緣,奮鬥在人生目標的實現中。

  好好的修鍊這顆心吧,讓心更簡單,更清明,更安寧,更智慧,更寬廣,活出精彩,活得幸福!



修好這顆心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