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有感
李葉波
根據安排,今天由我來進行學習分享,近一個多月以來,到上個禮拜才斷斷續續地看完經濟作家吳曉波寫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可以說這本書內容博大精深,但形式上又新穎別緻,以講歷史故事般的方式來評判經濟變革的得失所在,很值得一讀。但本人限於學識水平,所讀心得過於粗淺,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這本書中,作者從公元前7世紀的管仲變法和公元前4世紀的商鞅變法講起,到漢武帝變法、王莽變法、唐代劉晏變法、宋代王安石變法、清代李鴻章變法,再到民國孔宋變法,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陳雲變法、朱F基變法等等,通過對中國經歷的這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進行分析,他從中發現,拋開意識形態的維度,從純經濟角度觀察3000年中國經濟史,中國歷代經濟政策均未脫離兩千多年前管仲變法和商鞅變法的歷史閉合循環。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史上無論哪次改革,實際上都是放權與集權循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國有化與私有化融合、無產階層與有產階層妥協、政府治理與市場配置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說,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除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周期律之外,還存在一個經濟改革的"鬼打牆":一開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內亂,一內亂就閉關,一閉關就落後,一落後就再開放,循環往複,無休無止,不斷輪迴。
該書中個人特別值得推崇的是管仲,他第一次通過對價格、財政、稅收整體配套改革形成了系統性的國民經濟治理體系,並首創"鹽鐵專營"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經典模式,影響力持續至今。特別是他的"寓稅於價" 的手段更是高明,他把稅收隱藏在商品里,實行間接徵收,使納稅者看不見、摸不着,在不知不覺中就納了稅,而且不至於造成心理上的抵抗。以達到"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在農耕時期,鹽和鐵是最為重要的兩大支柱性產業,無一民眾可以須臾離開。管仲對鹽和鐵的專賣收入做過舉例說明。他說,萬乘之國的人口約為千萬,如按成人徵人頭稅,應繳納者約為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錢,為三千萬錢。如果進行鹽的專賣,每升鹽酌量提價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萬錢,就可望得到一倍於徵人頭稅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確乎不曾徵稅,不致引起人民的"囂號"反對。不僅在國內如此,還可運鹽出口而獲取重利,這等於煮沸取之不盡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齊國納稅,即"煮沸水以籍天下".在當時社會,管仲的這種超出常人的經濟思維確實讓人驚嘆不已。
可以說,中國這幾十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同時,由於缺少對優秀文化的批判吸收,改革之初未加強對人們的思想引導,因而也出了現信仰缺失、盲目拜金的現象,導致經濟發展中存在許多不健康的因素,並且很多人將這種不健康的因素無極限地放大,將個人對社會的不滿極端化,進而危害社會。因此,才有了我們現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擴大內需等等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只有在發展中不忘反思,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的經濟才能更良好、更健康、更持續地發展。
讀《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有感 標籤:經濟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