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母親讀後感
今天,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讀了老舍先生寫的《我的母親》這篇文章。
“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老舍先生為什麼會成為大作家了,是因為老舍母親的勤勞、認真、整潔、待人誠懇等品質及做人的基本原則都是通過她的神教,在性格,為人做事方面影響着老舍先生。所以說這生命的教育。(抓住感點,議感結合,突出自己的感受)“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開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詳的消息。”這句話連續使用四個“怕”字,這種手法既表現了老舍先生內心的恐懼怕失去母親,又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疼愛深情。“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老舍母親為了孩子們辛苦到老。最後老兒子成才了,這是母親所期盼的,老兒子也沒有讓母親失望。讀到這裡,我想到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只要我們能努力刻苦的學習,也會像老舍那樣,作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人,也會實現母親望子成龍的願望。“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所以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想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這段話再一次點出了母親的貧窮和辛勞。也體現了母親把全部都給了我,寫出了母親對我生命的根本意義。
一位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所以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勤勞和慈愛來回報我們的母親。
篇二:我的母親讀後感
含着脈脈的深情,我讀完了《我的母親》這部傾情小說,本書中講述了一個有輕微孤獨症的孩子(被媽媽喚作弟弟)、一個有輕微抑鬱症的母親,作者敘說了弟弟和媽媽在相識、相處時的陌生、微妙和忐忑。
這部小說告訴我們:孩子和母親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無論之前敵視和陌生到了何種程度,最後他們還是親愛的一家人,關鍵時刻他們一定會為對方出手。
當我讀到“弟弟並不計較他媽媽的冷淡”時,我忽然想起:有一天,媽媽下班回家后,我問媽媽今天晚餐吃什麼,媽媽說:“我煩着呢,別打擾我”。那時,我在想:媽媽一定不愛我了,如果愛我,她就會回答我的話,我氣的回到了我的房間。可是今天,我讀到了這裡,想起那時媽媽也許是因為白天太累了有點心煩,我十分後悔當時我沒有理解媽媽的心情,而只想着自己。
當我讀到“弟弟拚命地點頭:媽媽,等我長大后,我會每年給你過生日的”時,我領悟到:母親對我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她為我操勞,就是希望我長大后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覺得:我是母親的孩子,我就應該學會感恩,不要以為母親的愛是理所應當的,我應該在長大後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讓媽媽感到快樂,不讓她感到失望。這正是我必須要做到的。
當我讀到“舒一眉說:“大人的事你少管,你有那時間多做幾張習題去。”我忽然想起:有一次,我發現媽媽已經喝兩杯咖啡了,我擔心媽媽喝多了會生病,就跑去勸阻她。媽媽卻對我說:“你快去背單詞吧!”我聽了,覺得媽媽只想着讓我學習。可是今天,我讀到了這裡,我懂得了:那時我學習成績不太好,媽媽是因為愛我,希望我好好學習才這樣說。
《親親我的媽媽》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我想到:每當母親因為心煩而不理睬我,因為我犯了錯誤而責備我……雖然這是母親不高興的表現,但她仍然是在心中愛着我的,所以我不能辜負母親的愛,而要在長大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實際行動來報答母親。
篇三:我的母親讀後感
文章在平淡的語言下,多了一份感情。這份寬廣、持久的母子之愛,通過淡似白描的勾勒,顯示出那樣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當然不是憑藉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麗的文字。而是憑着它的平實。
平實的語言,樸素明凈,把母親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學”。在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中國,女性的地位極低。更何況胡適之母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主婦,她身為寡婦又兼後母后婆,除了巴望親生兒子“踏上”他“老子”的腳步外,還企盼什麼?所以“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對於非己所生的兒子、女兒,母親則“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母親忍辱負重的痛苦形象,只通過這平淡的敘述,便躍然紙上,並在讀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響。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對母之愛倒顯得深沉而質樸。
其實,平實的風格來源於作者的真情實感。因此任何虛情假義、矯揉造作都不會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通讀全篇,我們能夠感到胡適對母親的深深愛意。胡適作為書香門第的後代,在幼年時期接受的便是論述傳統儒家忠孝仁愛的倫理教育,以後又從朱子《小學》中,學會了“勤謹合緩”,因而對於母親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說除了家鄉“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當然,對於自己的母親,也就愛得更深。“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愛母之情,敬母之意,透過字裡行間,強烈湧現出來。感情之真、之純,動人心弦。
我的母親 是老舍回憶他母親所寫的一篇記敘文。全文通過對母親一生經歷往事的回憶,塑造了母親的形象,突出表現了母親勤勞刻苦、善良寬容、樂於助人、意志堅強等性格與偉大無私的母愛,以及母親的人格力量對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響。而文章的最後一句:“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簡樸的語句,表現出作者欲言又止,又難以盡述的追悔內疚之情和無從說起,又沒齒難忘的養育教誨之恩。作者在文章中敘述了母親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如“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在刺刀下,飢荒中,保護著兒女……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這些都說明了母親軟而硬的個性,而母親的這種個性又深深的影響到了作者,使得作者擁有了“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與下文的“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相照應。“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這是作者經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從濟南逃到西南對思母的那種複雜心情。也許我們都不曾體會過,也不曾知曉過,但作者卻覺得很痛苦,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會比思鄉情,念母情更來得強烈了。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當每次收到家信的時候,就會有不詳的消息從中滲露出來。有母親的人,心是安定的。作者又何嘗不想這樣呢?“我疑惑,我怕”。疑惑為什麼在一年的家信中都找不到關於母親起居的情況,怕母親早以有不策,只是作者不想捅破,捅破那層似窗紙一樣的念母之情。但噩耗還是傳來,原來母親已經去世有一年了。作者最後也只剩下內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只能以“心痛!心痛!”來結束全文。作者在敘寫個人生活經歷和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情時,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平實簡樸的語言中,讀來親切,令人動情。而最後那句“心痛!心痛!”更是被人們視為經典。我們又何嘗不能拿來借鑒呢?
看完了《母親的心》后,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讚美這本書,覺得自己的讚美難以表達這本書內容之美好、意義之深遠於萬一。我深信,只有能力+社會責任心才能創造幸福。也只有為社會帶來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靈的幸福。“母親”的偉大正在於她為社會謀求幸福的心靈。
不是母愛不夠偉大,所以我看完這篇文章想起的不是媽媽,只是有些愛更超脫了這些吧。若說母愛是偉大的,我倒有一丁點兒覺得這是母親多少有的天性。可是隔了一輩的人,對待自己的外孫女甚於孫子還親上加親,那超過偉大的又是些什麼呢?至少在我這未成年的心裡,已然是不朽的了。
我從小就和姥姥住在一起。那時爸爸媽媽忙於工作,三天兩頭就是值班加班,在我開始記事的印象里,就很少有他倆的鮮活事例。姥姥不一樣。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跟着姥姥,穿着她親手做的大擺褲,緊緊拽着她的手,去逛這逛那。姥姥也沒有多要求我什麼,只是讓我跟着她,給我買下所有我要的東西,告訴我什麼是《西遊記》,什麼是加減乘除運算,怎麼踢毽子、跳繩……現在記起來,那時的我絕對不超過五歲,對姥姥惟命是從。
那時真覺得姥姥太厲害了,也那麼會畫畫哄我笑;我學琴的時候,她曾經陪我一起取過一段時間,後來,她竟然自己也能用僵硬的手指在鍵盤上摸索出了她很喜歡的一首民歌;她還很喜歡給我講新聞,激起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我甚至認為她什麼都知道,更是崇拜了。還有一次我“一口氣”病了快一個月不能上學,姥姥居然也就背着我快一個月到奶奶家的干休所(那時我渾然不知姥姥骨質增生疼得厲害)。
再再後來,我長大了,搬離了原來那六十幾平米的小破房,住進了現在的高樓。
我漸漸開始回自己的房間睡覺了,儘管她的床上仍是放好為我預留的枕頭、被子;我不再讓她碰我的琴,覺得她玩琴實在可笑;我更不喜歡再聽她講人生道理、時事新聞,只覺得她羅嗦得很,每次只是“嗯嗯,夠了,知道了”應付她。我甚至開始討厭她做的飯了,總是新菜隔夜菜混在一起煮……每每我厭煩姥姥了,就開始“撒野”,扔鞋子,砸琴鍵,摔門……每每這樣的時候,姥姥從不在我或爸媽的面前說我什麼。直至有一次我又“撒完野”推門進她房間拿東西,才看見她躲在廁所里拿着毛巾不斷地擦着眼淚,由於抽泣的緣故,斷斷續續地自言自語:“唉,變了變了,白疼她了,還是自己回破房子住好了,成天都快給她當保姆,我圖什麼好處了?”
但是這樣的“撒野”我一直到姥姥離開廈門前才停下來,我又開始感覺到自己是多麼地依賴姥姥啊!在機場地時候,我緊緊抱住了她,我沒有哭,硬忍了下來,因為我不想再讓姥姥為我擔心了。姥姥離開以後,我很自由,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間,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幾次姥姥打長途回來,張口就是:“雨雨啊,姥姥今天給你買了……”剛聽到這兒,我的眼淚就要掉下來,想着幾句久久不敢告訴姥姥的話:早些回來吧姥姥,看不見你我心裡有多不踏實呢!
剛看了《我的母親》這本書,漸漸地,我就被書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羅斯風光所投入,更為一顆無私無畏、果敢堅強的母親的心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嘆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這也許就是所說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吧!這個形被譯者通情達意的詞藻融入了俄羅斯社會生活的萬千氣象中;這個聲被譯者用輕靈洒脫的文字彈奏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進行曲中。
看完了《母親的心》這本書後,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讚美這本書,覺得自己的讚美難以表達這本書內容之美好、意義之深遠於萬一。我深信,只有能力+社會責任心才能創造幸福。也只有為社會帶來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靈的幸福。“母親”的偉大正在於她為社會謀求幸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