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哲理散文>散文的文采

散文的文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文采,不在於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飾,而在於表情達意,樸實真摯。如堆砌詞藻,就象愛美而又不善於打扮的女人一樣,以為塗脂抹粉,越濃越好,花花綠綠,越艷越好,其實俗不可耐,令人見了皺眉。

  散文的文采,離不開語言、聯想和個性、目的。

  散文筆調的魅力,固然來自作家的真知、真見、真性、真情。但若要將其造化成和諧的意象色彩、自然的語言節奏、雋永的情感韻味,還必須依靠駕馭文字的嫻熟功夫,凈化筆墨的容納能耐。

  寫作散文,作者要有特別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發現別人所沒有看到的事物,還需有異常嚴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創作時,不能心浮氣躁,要靜下心來,挖空心思找到準確的詞句,並把它們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話表達較多的意思。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簡意富”。要使語言能表現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簡潔地描繪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徵,讓讀者一下子就牢牢記住被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語氣。

  散文的語言美,作家們有不少獨到精闢的見解。“文采,同樣產生藝術魅力和文筆情趣。豐富的詞彙,生動的口語,鏗鏘的音節,適當的偶句,色彩鮮明的描繪,精採的疊句……這些東西的配合,都會增加文筆的情趣。”“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洒,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着情韻。可以說,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雜雜,拖泥帶水,容不得象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簡潔,並不是簡境,而是簡筆;筆既簡,而境不簡,是一種高度準確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宮賦》開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僅僅十二字,就寫出了六國王朝的覆滅。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樹木砍光了,山頂上光禿禿的,就在這裡,修建起阿房宮。短短十二個字,寫出了這麼豐富的歷史內容,時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謂“言簡意富”了。( : )

  瀟洒,對人來說,是一種氣質,一種風度。對散文來說,是語句變化多姿。短句,促而嚴;長句,舒而緩;偶句,勻稱凝重;奇句,流美洒脫。這些句式的錯落而諧調的配置,自然便構成散文語言特有的簡潔而瀟洒的美。

  散文語言的樸素美,並不排斥華麗美,兩者是相互映襯的。在散文作品里,我們往往看到樸素和華麗兩副筆墨並用。該濃墨重彩的地方,盡意渲染,如天邊錦緞般的晚霞;該樸素的地方,輕描淡寫,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樸素有如美女的“淡掃蛾眉”,華麗亦非麗詞艷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藝術加工,不着斧鑿的痕迹。但不論是樸素還是華麗,若不附屬於真摯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於像無根的浮萍,變得蒼白無力,流於玩弄技巧的文字遊戲。像生活的海洋一樣,語言的海洋也是遼闊無邊的。行文瀟洒,不拘一格,鮮活的文氣,新穎的語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韻,精採的疊句,智慧的警語,優美的排比,雋永的格言,風趣的諺語,機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種多樣藝術技巧的自如運用,將使散文創作越發清新雋永,光彩照人。

  一篇優秀的出采散文,幾乎難以離開聯想。

  所謂聯想,是指對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想象活動。由一事物過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當人們由當前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時,都離不開聯想。在這種聯想活動中,事物的特徵和本質,更容易鮮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認識也能不斷提高和深化。

  一個作者的知識積累,儲藏愈厚實,則對生活的感受愈敏銳,易於觸類旁通,浮想聯翩,文思泉湧。聯想,在心理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回憶常以聯想的形式出現,聯想還有助於舉一反三的推理過程。特別是在散文創作及其它樣式的文藝創作中,聯想有着增強作品藝術魅力的功效。散文家的靈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遷思妙得,得自長期積累。積累愈厚,愈發敏感。散文不是貴在觸發嗎?由此及彼是觸發,對於目前所經歷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既是觸發,也是聯想。

  深厚的積累,有助於觸發的深化。要將“詩魂”變為詩,要從觸發達到構思,還必須發揮聯想和想象。要將許多舊經驗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組織,假若沒有一定生活積累做憑依,想象、聯想的翅膀則是飛不起來的。

  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繫的,具有各種不同聯繫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中,便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聯想──有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

  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的類似聯想;

  有對立關係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

  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

  散文的聯想,總是同精細的觀察、細微的描述相結合。散文的畫面,首先力求真實、具體,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同時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讀之能臨境生情。作者給讀者想象空間、回味餘地愈大,則詩意的芬芳愈濃,這就離不開豐富而活躍的聯想。

  聯想,實質上是觀察的深化,是此時此地的觀察,與彼時彼地觀察的融會貫通。沒有這種融會貫通,便沒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華、詩意的結晶。如果說,精細的觀察,為作者採集了豐富的礦石,那活躍的聯想,則是對這些礦石的冶鍊和加工。聯想不是憑着個人的閃念所得,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一個作家要想讓聯想的翅膀飛起來,沒有廣博的學識,不掌握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繫和底蘊,沒有個人的創造性和激情,沒有個人愛好的廣大空間,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大空間,是高飛不起來的。只能象蓬間雀那樣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鵬那樣展翅萬里,海闊天空自由飛翔。

  散文的個性離不開時代性。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作者讓心中儲存的意象和蓄積的情感在自己駕輕就熟的語言中藝術化地釋放,這是精神的開放、境界的開放。對於境界的把握,應比讀者高出一個層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經驗證明,散文創作必須講究有個性的風格和形式,沒有風格的寫作最終會失去創作的個性,使文章無精打采。

  散文作者是處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有感而發。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寫作目的,散文的寫作目的不外乎宣洩感情、表明觀點、說清問題這幾點,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文學特點的散文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應該是具體的、個別的,而應該具有普遍意義,具有代表性,也就是文學作品的典型性。它基於生活,反映生活,卻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是生活的藝術攝影而不是生活照。這一點是許多朋友寫作時所遇到的難題,也是容易困惑的地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於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後,反映的是作者內心的苦悶和矛盾的情緒。讀過這篇散文的朋友是否思考過,它是寫一個人的,還是寫一類人的;是寫朱自清的心理活動,還是寫以他為代表的那群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的心理特徵?朱自清在寫文章時,僅僅是要表達對他眼前的荷塘月色的喜愛嗎?是要表達對他嚮往的古代江南生活的追求嗎?

  作者在進行散文作品創作時,不是僅僅寫出“形象”就完事了,而是要通過這些“形象”來表達其內在的、本質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對社會的看法和觀點,因而以此適應社會的方法和途徑。象《荷塘月色》,作者寫荷塘,寫月色,最終目的是要抒發內心的抽象的感情,如果只理解為他對荷塘月色等景色的喜愛,或是對古代江南生活場景的嚮往,那也還沒意思,而是沒有直接說出來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矛盾心情。《故都的秋》也不是僅表達了作者對北國的秋的喜愛,而是表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一種看法,一種感情;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那個時代社會的黑暗提示人們選擇生活的方向,因而引起反動當局的巨大恐慌;至於《獵戶》,作品表現的是一種“獵戶”的精神,描繪獵戶的形象只是為表現這種精神而作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