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主義
有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跋涉在群山之間的旅人,正傾倒出他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並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邏輯,它揭示了一種真實:將人擊垮的,經常並非巨大的挑戰,而是瑣碎事件構成的倦怠。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一個人面對巨大的災難挑戰時,他會恐懼、會緊張、會湧起抗爭的衝動或掙脫的力量;至少,這是一種生的激情,即使他因此而失敗,這種失敗,依然會有一種悲劇性的力量。
但是,如果困擾人的只是一些非常瑣細的事件,比如牙疼、噪聲、夫妻吵架、同事矛盾,如此等等,你沒辦法把它們當對手,因為它們實在太微不足道;但你也沒辦法擺脫它,也因為它們實在太微不足道,在這種過程中,你得不到任何補償,只會不斷地無休無止地被耗費,變得疲倦懈怠。
最後,人常常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疲倦而放棄。
在我看來,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即便是飢餓感與仇恨感,也是一種能讓人強烈地感到自己存在的東西,但那種疲憊卻會讓人止不住地滑向虛無。
但大多數人日常生活都是由許多瑣事構成的,隨着時間的流逝,疲憊感往往會愈來愈濃。最後,少年的旺沛生氣被中老年的疲憊暮氣所代替。
相對於這種倦怠的過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激情,就成為一種重要的自救方式。
被稱為工作狂的日本人,在處理如何滿懷熱情地投入日復一日的平凡工作這個問題時,有一種相當不錯的手段:每天上班前,對着鏡子很自信地挺胸對自己微笑,然後大喊五聲:“我是最好的”,並且全身為之一振,然後,這樣振作一下,每天開始的感覺的確大不相同了。
好遊樂的美國人,在把自己的心境推向一種瘋狂的激情狀態方面,更是花樣疊出,如從百丈高崖上縱身跳下的崩繩運動的流行,每每讓人體驗一下死亡已近的恐懼極點和又重返生間的極度快感,並讓人從中體會到生的美好燦爛。
用行動的刺激來促發激情的放射是一方面,用想象的色彩來刺激激情持續是另一方面。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曾這樣描繪他最初被物理學吸引的時刻:他的一名教師這樣表達了能量守恆定律:“一個泥水匠辛辛苦苦地把一塊沉重的磚頭扛上了屋頂,他扛磚時的功並沒有消失,而是原封不動地貯存了起來,很多年後,直到有那麼一天,這塊磚鬆動了,它貯存了多少年的功出現了,以致於它落在了下面一個人的頭上。”枯燥的、易令人乏味的物理學的世界由此而變成了一種由神秘的法則籠罩着的令人驚懼、震顫、興奮和嚮往的世界。
一個古老的疑惑:一個人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愛上一個異性。據說心理學家們的答案是:你們相處時,是不是感到過一種激情,無論經常,還是曾經偶然,激情就像一種烙印,深刻難忘;而沒有激情的歷程,就如風過後的漣漪,稍縱即逝。
生活,事業,人的一切都需要一種激情,就像一陣風,吹落倦怠的塵,露出它們內部的光。
※作者:葉天蔚※
激情主義 標籤:社會主義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