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一道雄關分楚吳

一道雄關分楚吳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沿羅霄山脈逶迤而來,從田南至界化壠,一條長長的壕塹,忽起忽落,蜿蜒十幾公里,宛如巨龍橫亘在山嶺之上,分割着贛湘兩界。遠看氣勢磅礴,近觀寒意頓生,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吳楚雄關”。

  吳楚雄關山高林密,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其東南段經太坳上、敵梯方、豬婆塘,過牛形里至長泥坳。西南段由上家山過龍塘、船形里至黑泥嶺。東北與江西省蓮花縣三板橋鄉後背村和長塘村接壤,西南與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鄉塘下村交界。清咸豐六年(1856年),湖南監軍趙煥聯駐軍楚界,挖壕溝、築土城於嶺上,企圖阻擊太平義軍,稱之為“界頭嶺隘”,名曰:“吳楚雄關”。

  吳楚雄關”之名從何而來?查閱史料,答案很明顯。明嘉靖《茶陵州志》記載:茶陵古為荊州之域。夏殷沿紀,周封熊楚。春秋戰國楚地。清乾隆《蓮花廳志》也記載:蓮花古為揚州。西周武王封周章為吳侯,成王封熊繹於荊蠻,盡有江漢之地,屬吳。春秋時期屬吳;戰國初(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屬越;戰國中(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屬楚。從建置上看,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湖南屬楚國,江西屬吳國。“界頭嶺隘”是江西與湖南的分水嶺,一邊水走湘江,一邊溪流贛地,故有“吳頭楚尾”之說。

  歷代王朝更迭,政權爭奪,吳楚雄關常有兵事。昔日的雄關曾經被戰火摧殘得支離破碎、瓦礫一片。那火光衝天、殺戮一片的慘烈情景彷彿就在眼前,令人感慨萬千。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岳飛奉命征討湖南茶陵“游寇”曹成,率軍兩萬餘人從廬陵出發,取道永新,兵至吳楚雄關。曹成之輩聞訊分頭逃竄,惟余曹成自留中軍在賀州。岳飛巧施“空糧”之計誘使曹成追擊,半夜卻率兵攻其營寨,全殲守隘之兵,火燒連營,曹成大敗而逃。據明嘉靖《茶陵州志》記載:“岳武穆董師,過界頭嶺隘,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硬,道過者難之。武穆師至之夕,樹忽自植立。”岳飛乃忠烈英雄,一路行兵打仗,精忠報國,深得民心,甚至連雄關界頭橫生的冬青樹,也起身拱手讓道。

  其實,吳楚雄關不只留下了岳家軍的揮戈一擊,還演繹了儒將辛棄疾的崢嶸歲月。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賴文政於湖北起事,竄入湘贛境內,在吳楚雄關附近自建根據地,與官府周旋,地方官兵多次征討無果。其後,辛棄疾被任命為江西提點刑獄,奉命討捕。辛棄疾招募敢死隊員,組成一支精銳武裝,對茶商軍襲擾並圍堵,迫使賴文政突圍無望,最終自帶殘兵投降。整個討捕茶商軍的過程,在吳楚雄關持續百餘天。辛棄疾也因功加秘閣修撰之職。

  說起吳楚雄關,清乾隆進士、蓮花下坊梅州詩人顏雲聳提筆寫到:“何代關城吳楚間?聲傳嚴析靖蝸蠻。太平一統山河裡,設險無忘峰疊環。”一首《關城》之詩,寥寥幾句,寫盡雄關地形、位置及戰略意義,讓人讀之如聞金戈鐵馬之聲。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率兵十萬過吳楚雄關,突襲蓮花,入永新,形成了張(獻忠)、李(自成)兩大主力合圍之勢。清康熙十三年(1700年),吳三桂部下韓大任率雲南軍,經吳楚雄關,入安福。次年,分兵駐守吳楚雄關,至康熙十六年撤離,長達三年之久。這三年裡,兩軍相交,遍地峰煙,累累屍骨,不知幾多埋葬在吳楚雄關之下。

  清咸豐五年(1855年),原天地會(后改稱太平軍)首領盧海、葛躍明、周培春、王崇開、陳壽5人率數萬大軍,由湖南茶陵入永新。聞知“兵寇”頓至,吉安參軍柏英、永新知縣華翼綸、都司李慶祥、把總楊成龍急忙率兵防守於界頭嶺,但義軍一到,眾寡不敵,頃刻間土崩瓦解,潰不成軍。之後,湖南監軍字營統領趙煥聯應邀分兵來永新,與太平軍連戰數日。太平軍退走後,趙軍回守界頭嶺,並在此駐軍,挖壕溝、築土城於嶺上。從此,贛湘邊界才有了一道巍峨壯烈、氣勢非凡的“吳楚雄關”。

  不久,曾國藩率軍取道此關回湘,驚奇於吳楚雄關之險要,其後在家書中留有詳述:茶陵州土匪,聞竄擾江西之蓮花廳,永新縣境內,吉安人心震動。匪過吳楚雄關,吉泰急,如把關,免嚇幾縣,免驚朝廷。從中可以看出,吳楚雄關為兵家扼守的咽喉要道。要不然,也沒有紅軍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棠市大捷”了。

  1933年,國民黨陳光中在九渡沖慘敗之後,何健為接濟陳部軍需輜重,組成一支龐大運輸隊伍,於5月28日從茶陵出發,傍晚到達高隴宿營。次日欲經彭家祠、塘下入蓮花。肖克、蔡會文率紅八軍三個師、獨立第十二師及茶陵獨立團於29日埋伏於吳楚雄關,居高臨下,伺機打擊敵人。紅軍猛打猛衝,採取集中追擊、分割包圍之戰術,將黑牛坳、船形里和隴大沖地域的敵人殲滅,俘敵八百,繳獲全部輜重。為此,朱德、周恩來致電肖克、蔡會文,嘉勉“棠市大捷”。

  拔開戰爭的濃濃硝煙,吳楚雄關其實也是吳楚通衢要道。據明《永新縣誌》記載:洪武年間,吳楚雄關周邊設驛站,以 “關城驛”為中心,向外輻射,負責傳遞政府文書,接待過往官員。驛站之內,停留了外地駐驛馬匹,馬匹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當地。由此可見,吳楚雄關是古代一條重要的交通樞紐。

  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自文竹入橋頭,溯西安溪而上,穿三板橋鄉境,登一岡,為界頭嶺,即吳楚雄關,湖南、江西分界處也。而清乾隆年間李其昌任職蓮花同知,主修《蓮花廳志》,撰詩專寫《吳楚雄關》:“天辟雄關險 ,孤城鎖碧巒。界連吳地闊,躔接斗墟寒。晴天披霜月,何人據五鞍。於今烽燧熄,雁度漏聲殘。”李其昌出身於四川,崇山峻岭見得多了,卻也驚嘆於雄關之奇險和雄闊。由此可見,盤踞在贛湘邊界上的吳楚雄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域性標誌。

  作為贛湘兩省分界線的吳楚雄關,也是贛西地區溝通南北東西的驛道,連結着三湘大地和吉泰平原,自是商旅必經之地。昔日商賈往來之興旺,南北貨雜之繁華,犬馬聲色之興盛,曾經一度號稱為“小廬陵”。如今,一條鵝卵石小徑從田南至橋頭,穿越三板橋全境,野綠掩映、依稀可辨,承載過多少布衣百姓,背負過多少明錢銅板,迎送過多少馬匹車隊。眼看雄關荒草,深感歲月無情,一切繁華如雲煙,成為後人的追憶,抑或一種自豪的傳說罷了。

  吳楚雄關下有個村莊,叫小塘村。村裡有座古城圍,俗名“虎蛇魚”。因其有虎、蛇、魚三地形而得名。虎形在城圍西南方向,蛇形在城圍中心,魚形在城圍東部,總面積逾十萬多平方米。據《湖南通志》記載:古城圍謂“城塘關”,建於秦漢以前。起狀為一大圓形,東南北各有一缺口,係為古城門,土城外皆繞田塘,實為古之墊河間斷而成。城西較高,屬天然。其高處謂寨里,為立寨之所。傳言農夫犁田時不慎意外挖出一個形狀古怪的陶罐,后又發現殘破的灰陶器物,更多的則是陶瓷碎片,一種是印紋硬陶類的越文化遺物,其印紋飾主要有蕉葉狀席紋、米字紋、小方格紋等。一種是泥質灰黃色陶,如淺盤豆、平底缽、簡瓦等楚文化遺物。後來,城址內修涵道時,又掘出了青銅劍、銅戈、鐵劍、箭鏃之類的冷兵器。而青銅劍長6公分,兩面長刃,為典型的雙格楚式劍。至今尚存的夯土城牆,緊挨城牆外,一段長100米、寬約20米的護城河,遺址仍在。從土城所處地理位置、修築年代來看,小塘古城是典型的軍事城堡,專為鎮守吳楚雄關而修築而成。

  一道雄關分楚吳,一輪明月照贛湘。站在吳楚雄關山頂,仰首天穹,耳聽松濤,一種磅礴之氣滾滾而來。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唯有雄關屹立,山河永寂,傳遞着亘古不變的人間煙火、曠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