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的最南端,地圖上像鳥喙的那一段。現在是墾丁風景區。這裡三面環海,是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分界點。東面便是一望無際、波濤浩渺,地球上最大的太平洋了。
恆春古城並不古,恆春半島到是名符其實。“墾丁”之名,是為紀念一百三十多年前,清廷招撫局在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到此墾荒的開“墾”壯“丁”。彰顯勞工的偉大,體現後人對開山先輩的崇敬之情。“恆春”之意,則代表了大自然的恩賜。以涵蓋陸地與海域的地理條件,在台灣唯一的熱帶區域。造就了迥異於寶島其他地區的特色,特殊的地形、豐饒的動、植物及獨特的民情風俗。海洋資源及人文風貌,皆有可觀處。自從二十多年前,開放旅遊業以來,已經形成了一批眾口交譽的景點:如鵝鑾鼻燈塔、貓鼻頭珊瑚礁、石板屋遺址、南仁湖、龍鑾潭及船帆石等。墾丁以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溫暖的氣候、便利的交通、成為休閑的怡情勝地。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約四百萬遊客到此感受和體驗自然。
我們由於出車晚,大巴一氣穿城過鎮,順高速路直接趕赴海邊。這一段有點距離,我開始在速記本上整理和修改一路行來的小詩。乘着給妻寫了十四行詩的餘興,又寫了首贈高雄林明理詩友的十四行:“繁華酒店的大廳堂里//有一份獨立的清麗高雅//我一眼就認出了你//真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茫茫塵海中詩緣相聚//論壇上和過你“並蒂詩花”//怪不得說心有靈犀//都戀着神州風光阿里茶* * *皈依繆斯的共同話題//鄉土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想不到竟沒有距離//炎黃的血脈流暢普天下* * *“浮雲”萬里傳一曲新格律佳話//詩情畫意填滿了淺淺的海峽。
沒等我寫完,車已到一小鎮,鎮後有一狀如竹筍的小山,同伴中有人驚呼:“真像一個昂首向天歌的鵝頭!鵝鑾鼻怕是以此得名吧?”導遊說:也有人講,是以地圖上的尖嘴得名,其實都不是。這是原住民的土話,“鵝鑾”即“帆船”意。又因這裡突出高聳如鼻,故叫“鵝鑾鼻”。南方海上船舶來往必經這裡,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是航行的重要標誌,因之鵝鑾鼻燈塔馳名全球,為當今台灣八景之一。
穿過鎮街,汽車又沿海岸前行。遠遠的眺望了船帆石,直達燈塔山下的景區門口。這裡多類似海南島的熱帶植物。草坪、灌木叢、雨林,只是海岸少沙灘,而大多是裙礁、海崖、海蝕溝等發達的珊瑚礁地形,海灣堆積的砂粒,則含有大量的貝殼砂。我們到時太陽正烈,大家都操起旅遊車上的晴雨傘。只要遮住了頭部,不被直曬就不熱。海風陣陣吹拂,似乎沒有停歇的時候,感覺還是比較舒服。
遊客們大多先對着鵝鑾鼻燈塔留影,飽賞眼前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和太平洋分界處的壯麗景色。事實上並無可分的,面對的就是一望無際的遼闊海洋。那種深遠博大真令人心曠神怡,有忘記一切煩瑣,衝破一切束縛的愉悅。我獨自順着園區的梯步向大洋邊的棧道走去,下去的人較少,我更反其道逆行。隨興的得句高吟,不怕沙啞的嗓音驚擾他人,想到啥就唱啥。後來整理成了一組軲轆體的絕句: 鵝鑾鼻下太平洋,日麗風和花浪揚。博大胸懷心淡淡,任由寰宇眾生狂。 極目南天望海疆,鵝鑾鼻下太平洋。世間唯有寬容大,堪笑獨夫小肚腸。 波光燦爛亮堂堂,萬物原神着盛裝。天道追求真善美,鵝鑾鼻下太平洋。
墾丁放歌 標籤:天柱山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