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看陝西,地上看山西。三晉大地真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遍布的古迹名山,更使它熠熠生輝。太行山,呂梁山一東一西貫穿晉屬的南北區域,汾河夾在中間的平原上伴隨着山系流淌,西邊的黃河天然的南北劃分了晉陝的轄區,東部的太行山自然的區分了晉冀的領地,三晉北探大漠內蒙古,南視浩瀚大中原,是一塊華夏聞名盛產烏金的地方。省會太原向西南不遠,在介休市與靈石縣交界處,聞名遐邇的綿山就坐落在那裡。
遠視綿山,煙雲茫蒼,山下一棟恢宏與古色古香的牌樓,巍峨大氣,上面鐫刻着薄一波題寫的“綿山”二個描金大字,這裡是攀登綿山的起點。一條如帶的公路,大約五六公里的樣子,就匍匐在山表。彎彎曲曲,左旋右上,層層疊疊,臨溝伴壑。到了覺得離雲近了的時候,到了豁然開朗眼界放寬的時候,到了腳下村莊形成鳥瞰的時候,到了覺得山風颯颯的時候,就到了綿山的大門口。仰視那鑲嵌在半山的金碧輝煌建築,驚詫那貼在山表小巧玲瓏的雕樑畫棟,看着那從山間縫隙瀉下的流泉飛瀑,給人的印象是,此地真乃神仙府第。
進得山門,儼然已到了綿山的大半個山腰,只見一條人工開鑿的窄曲山路,在景區內從東向西的前伸蜿蜒。山路忽而掛在山腰,忽而鑽進山洞,忽而貼近崖壁,仰視只見峰巔白雲飄,離天三尺三,俯瞰只見澗底林似草,感覺暈上暈。緊貼山體,看着山在轉,就像大山迎面壓來,頓覺險象環生。走着走着,山體凹了進去,一座道觀呈現在眼前,行着行着,山峰收腹漸寬,一座佛堂展現出來。它們依山而建,貼山勢走高,層疊螺旋而上,沒有寬闊的場地,只有陡峭的台階。就是一小塊平台,又從左右分出陡立的台階向上,然後折回到頭頂,台階,就像支撐千斤頂折起放鬆的零部件兒,始終朝着向上的方向。座座神秘而輝煌的道觀佛堂,就這樣聳立着,不可思議的聳立着。
天公造物讓山體凹進去一大塊,在凹進的地方又天然形成了一個碩大的山洞,道觀緊貼山洞,山洞內布派着神秘的建築,建築內供奉着先哲智者。在洞頂的上方,垂懸的風鈴在動在響,天曉得那鈴鐺是怎樣掛上去的。聽講解,這是祈福的掛鈴,掛鈴的人需腰繫繩索,凌空操作,看着那高不可攀的山頂,對掛鈴人的欽佩油然而生,真乃仙家弟子,凡人不可為也。洞頂滲着水,滴滴濺落,風鈴響叮噹,聲聲悅耳,梵音隨處起,飄渺夢幻。說不盡道家神仙中華本土教,道不清佛家西來釋迦普眾生,他們在綿山落腳,在綿山修行,真應了那句:天下名山僧佔多,洞天福地道家場。
但凡名勝古迹,都是有來歷的,綿山也是同樣。最有名的當屬晉時名臣介子推割股救主的故事了。相傳春秋的時候,落魄晉公重耳逃難在外,一日飢餓難忍,隨臣介子推忍痛割自己身上的肉煮湯奉主。待日後重耳做了國君封賞諸臣的時候,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向主邀功,背起老娘進了綿山修行。待重耳想起的時候懊悔不已,幾番相請不出,最後想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可憐介子推不肯出山,與老娘一起死在了一株柳樹下。介子推去世前寫下了“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絕句。晉公重耳大慟,下令全國在祭奠,於是便有了清明節的來歷。現在,介公墓坐落在蒼松翠柏之中,“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的寒食清明節由此發源流長。介公祠坐落在一個天然的山洞裡,介公,介母,解張三尊高十二米雕像巍立其間,殿中的石柱上雕着介公出生,輔佐重耳,隱居綿山,焚身羽化的故事。鬱郁介公嶺,蔥蔥峻綿山,悠悠歷史情,在綿山瀰漫。
這裡曾有過朱元璋認定是福地的地方,這裡有中國道家最大的建築群---大羅宮,被人比作小布達拉,這裡有唐太宗御妹出家修行的遺迹……看着那巧奪天工的建築,品着那歷史留下的痕迹,行在那掛在半天的天路,走到西邊山的開闊處,詩情畫意的----水濤溝,就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水濤溝全長四華里。山清水秀,林蔭覆蓋,植被茂密,鳥鳴花香。山水相依伴,碧水潺潺流,瀑布層疊起,摩崖刻字雄。人工的修飾與天然的景緻相得益彰,小橋流水,迴廊堤轉,曲徑通幽。山上架飛檐小亭,水邊有玲瓏小榭,樹上建棲人鳥巢,端的真奇妙。真不知嘩嘩之水何處來,真奇怪裸石縫中長巨樹,真納悶流泉飛瀑山自生。走到水濤溝的盡頭,一個令人驚異的場景出現了,一條飛瀑從幾十米高的山上飄飄而下,一條白鏈在眼前驚現,震耳欲聾的聲音響徹耳鼓。
那瀑布,急切的傾下,水花四濺,繼而砸到山腰的巨石上,更激情的飛騰,帶着不可一世蔑視,轟然再下。看得見的是白茫,飄到臉上的是水霧,聽到耳中的是吼聲,墜到潭裡的是滔天。一幅天籟巨作讓人讚不絕口,驚觀啞言。順流而下的水流,則慢慢收起狂傲,順山走勢,或靜或緩,大小瀑布不斷生成,讓人們在釋放的心態中欣賞,觀摩,品咂。
一座奇妙的山,一條奇妙的水,這山水,被人文與歷史和諧巧妙的貫穿起來,坐落流淌在晉中的大地上。別了,綿山,問候你,綿山,想念你,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