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你從禹都夏縣走來。巍巍綿山,傳頌着你的千古聖名;悠悠青史,流芳着你的風骨亮節。
去看綿山吧,去謁介公吧!沿着崎嶇的山路,循着你當年的足跡,懷着敬仰的心情,我們來了,從老家來了,帶着家鄉父老的深情厚誼來看你這位客居他鄉的遊子。登臨綿山,沐浴清風,飽覽美景,感悟險峻,令人心曠神怡。綿山之巔,介公那悲壯而感人的傳說,穿越歲月的榮枯興衰,如泣如訴,更令我們心生感慨,垂首舉哀。
在那狼煙四起,諸侯爭雄的春秋時代,介公啊,你憂國憂民,忠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載,履險蹈危,歷厄飽艱,輔佐文公成就一代霸業。流亡途中,面對飢困欲絕的重耳,你割股啖君不言痛,殷殷鮮血眏紅耿耿忠心;霸業功成之時,諸臣們向文公邀功爭寵,你卻躲封不仕攜母隱居綿山。試問那些士大夫,面對淡泊名利的介公,你們赧顏嗎?綿山,綿延上百里,方圓數十里,峭壁如削,松柏疊翠,秀水長流,似乎有一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大氣。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介公啊,你心懷“無欲則剛”的信條,在綿山尋找靈魂的慰藉。
晉文公感念輔佐情,不舍患難臣,率眾登峰巒,下溝壑,入密林,探洞穴,四下尋呼難覓你的蹤影,無奈中放火焚山,意欲逼你返歸朝廷,怎料想你與老母合抱一棵柳,浴火亮高風,化作青煙冉冉去也。面對枯木青煙,痛失賢士的文公悔恨交加,與隨從一道涕淚哀號,響徹林野。綿山在熊熊的烈火中被晉文公封為介山,同時下旨在你的忌日舉國禁火做飯,以寒食寄託哀思,以表國殤。寒食節,蒼天默然,大地沉寂,哀痛厚重,敬仰無限,冥思深遠。
有詩云:“綿山憶介子,歿後幾千春。獨有英明主,終戀患難臣。斷霞余古燒,悲鳴自荒榛。歲歲逢寒食,其如惆悵人。”介公,你可知否?屈原在《九章》中:“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為之禁兮,抱大德之悠遊。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介公喲,綿山因你而生輝,你在綿山得永生。綿山有幸埋忠骨,我輩自豪有先祖。介公,在蒼松翠柏間,橢圓形的墓冢,簡樸凝重,掩埋着你高潔的的身軀和靈魂,沒有玉砌雕欄,沒有花團錦簇,但拜謁者絡繹不絕。兩千六百餘載,你長眠於此,聽松濤陣陣,賞鳥鳴聲聲,品泉水潺潺,觀雲海茫茫,沒有怨恨,沒有悲嘆,只有淡然清逸。肅立在你的墓前,緬懷你這位禹都先賢,我頓覺一股浩然之氣沉蘊於胸中,靈魂在自省中得到洗禮。你的精神情操與日月共輝,同山河映秀,引無數文人墨客頂禮膜拜。
塵封的史冊中,你峨冠博帶向我們招手。哀號坡上,晉文公捶胸頓足,為你痛楚徹骨;《九章》中,屈子形容枯槁,為你留下感動的濁淚;《左傳》中,左丘明奮筆疾書,為你撰文立德;《呂氏春秋》中,呂不韋淚飛如雨,為你們母子火中的呻吟而慟哭;《史記》中,司馬遷夜寂無眠,為你青史留名……
一個大寫的人長眠於綿山,一種精神融入綿山,一種品格雕鑄綿山,綿山因此蒼翠,思念從此綿綿,歲歲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