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齊齊哈爾南有個頭站村,村北的大路兩側,分別長着兩棵幾百歲樹齡的古榆,東西相間在一千米左右。雖已老態龍鍾,但仍枝繁葉茂。一位上了年紀的郭大爺告訴我們:“東面那棵是‘龍尾’;西邊的要粗的很多,直徑約在一米七左右,我們都管它叫‘龍頭’”我們看完了“龍尾”,又驅車趕到“龍頭”古榆下面,仔細觀察發現,它生長着奇特的身軀,三個枝杈如同龍角,伸向天空,活脫脫的蛟龍傲天。據說它是城南樹王,已掛上了國家級的保護標牌。下面三個方向各有一樹洞,唯有正南方高一米處,有一大樹洞中,供奉着佛祖和觀音的塑像,面前的香爐中,香煙繚繞,村裡人將它視為樹神,終日崇拜着。它也時刻護佑着這方熱土,大凡這裡的老站人,都熟知一個關於這兩棵古榆的感人故事。
1685年雅克薩戰役之後,清政府在黑龍江境內,設立了從愛暉至吉林的驛站,當即將吳三桂舊部中的883戶,由遼寧、吉林分撥到此做站丁,他們被分佈在這條站道上的每個驛站。所謂頭站,是當時卜奎(齊齊哈爾)至吉林這條站道上的第一站,為卜奎的出口。因為是南北唯一的通道,南來北往騎馬送信的、挑挑擔擔的、趕車步行的站民、客商絡繹不決。這裡的商賈非常興隆,商號、客棧、飯館雲集。因為受吳三桂負罪的影響,朝廷為站人制定四條戒律,叫做四不準: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不準當官;不準遠離驛站百里;不準與站外人通婚。這四條戒律,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着站丁們的自由,他們只有循規蹈矩、死心塌地的監守着屬於自己的領地,在此,世代的繁衍生息着。當時頭站的站官姓王,站民都稱他王頭兒,專管驛站內外的一切事物。站房(馬店)設在屯子西北角,房西是官馬圈,圈門外“霸王槽”上,常年輪換拴着兩匹快馬,準備隨時接送信件與物資。只因在封閉式的環境里常年生活着,保持着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與獨特的鄉音(其口音近似天津、遼寧,但又不是);愛清潔,講衛生,是他們的美德;扶老愛幼,賓主有禮,自然形成一整套站禮、站規,世代延續,過着沒有分爭,有禮有序的生活。就在清末的一段時間裡,卻發生了一件使百姓頭疼的大難題,也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秩序,站民們人心慌慌,晝夜唯恐匪患隨時闖來肆意騷擾。有個報號“八面風”的綹子(匪隊),經常到站里來搶掠,活動特別猖獗。王頭兒組織站丁進行自衛,仍無濟於事。經常有無辜的站民死在鬍子(土匪)手下。王頭兒心如刀絞,但也不能坐以待斃。他找來很多站民,一同來到西側的老榆樹下(此前很多人到次討葯),立上香案,戳上香蠟,擺上供品,大家齊齊跪了下來,王頭兒念念有詞,虔誠地說道:“樹神有靈有聖,發發慈悲吧!保佑站民泰平的生活,封住道口,別讓鬍子進屯胡作非為,讓我們四季平安吧!”眾人磕了頭,散去。
一日深夜,王頭兒領人正在屯中尋查,突然發現鬍子馬隊,又大搖大擺從北面大路向屯中奔來。王頭兒立即吩咐站丁躲到樹后,機警地注視着。只見馬隊剛剛接近村口,突然間,一道金光由東邊古榆樹,與西面的古榆間騰空升起,土匪騎座的馬匹,相繼一陣怪叫,掉頭而返,很多土匪被掀翻落馬,摔得“嗷嗷”亂叫。慌亂過後,恢復了平靜。自此,頭站屯從來沒有鬍子前來騷擾。這個站也是遠近文明的富裕屯,直至如今。
兩棵古榆真正成了神樹,那道神秘的金光,經廟中和尚掐算:“是金龍的化身,在此護佑卜奎南門,同時護佑此方百姓。”他又說:“東邊那棵為‘龍尾’,西側那棵大的是‘龍頭’,這條站道是從它的身上走過,為了我們的平安幸福,甘願被其碾軋。”聞聽此言,人們無不為之感動,更加愛護和崇拜它了,香火日益旺盛。如今的頭站人,自發為它倆修上了圍台,細心的呵護,它也成為全屯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