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小巷,我那夢繞神牽的故園鄉井

小巷,我那夢繞神牽的故園鄉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小巷,我那夢繞神牽的故園鄉井

  故園鄉井系列之一

  城裡一處新小區大片的新樓以飛快的速度聳立起來,開盤不久,大量的人群開始入住。

  遠遠看去,小區非常氣派,整潔而美麗。連路燈的裝飾都很大氣,且富有藝術感。路邊是電子宣傳欄、廣告牌,垃圾箱都是不鏽鋼的,供人休息的條椅是大理石的,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

  小區有花園與綠地,雖小,但你不能不承認那是花園。花園裡除了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風景樹與假山,邊還有提供給人進行體育鍛煉的設備。

  這樣的新型小區,水、電、天然氣、電梯,設備俱全,還有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等附屬設施。小區門口有超市,不遠處就有公交站台,生活十分方便。

  這是一般城市新型社區的典型格局,目前,城市居民很多人都住進了這樣的小區。

  搬進新居,人們新鮮興奮了一陣子,不久心裡開始產生失落感。

  他們很快在潛意識裡感覺到,眼前的高樓大廈,眼前里裡外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

  大樓里各家各戶新裝修的房間,有的豪華,有的溫馨,有的實用,有的科學,各不相干。統一結實牢固的防盜門窗,隔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電梯里,公交上,花園內,人們或警惕戒備,或目中無人,個個臉上都帶着那種自私的不屑和漠視。鄰居間也互不認識,從無往來。同一單元,甚至同一樓層,相互不知姓名,形同路人。

  繁華的背後,掩蓋着冷漠;熱鬧的表面,滲透着無情。

  在實現了“電燈電話,高樓大廈”的突然之間,人們,特別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感覺到心靈很孤獨。他們開始渴望溫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開始莫名其妙地懷念起自己的那些已經逝去的故園鄉井。

  我的老家是古城六安,在鼓樓東一個叫和平巷的小巷大雜院里。

  六安位於江淮之間,是皖西大別山北麓重鎮。

  逶迤的淠河,靜靜地在她的身邊向北流淌。歷史上的是非成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彷彿都被它默默地帶走了。一年到頭,給人以祥和安寧的感覺。

  淠河的源頭,按清同治《六安州志》載,系“出州西南二百四十里金家寨之南山”並引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以霍山所出為正源”佐證,應為準。

  老六安人對淠河的感情深厚,不僅因為它是皖西最長最大的一條河,而且是它緊緊依偎着六安古城邊,與六安州朝夕相伴。六安城內居民的生活,無論是大家,還是小戶,都得依賴她。

  淠河西岸即是桃花塢(舊稱田家灣),為文人墨客踏青吟誦之地。這裡有大片桃園,山岡丘陵上樹木森森,沃野平原處草木青青。修竹成林,花卉紛呈。州志有詩曰:咫尺桃源近淠津,漁舟問渡越風塵。竹籬背樹通幽徑,茅屋當花結比鄰。曙色平臨丹壑迥,霞光遙映赤城均。武陵應共通仙籍,會便移家作隱淪。

  淠河東岸則布滿嶙峋巨石,形似龍爪,故有上龍爪,下龍爪之名。在這些斑駁的巨石上,遺留着古人建築的高大防水城牆。

  一年四季,都有孩子們在城牆上無憂無慮地嬉戲耍鬧,城牆河沿下則到處是洗衣的老少婦女。她們用忙槌(棒槌)砸打着用皂角水浸泡過的衣物,然後放在河水中清洗。搗衣聲不絕於耳,很容易讓人想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詩句。

  古代交通不便,便捷省力的水路把大別山的麻茶木竹通過淠河運入淮河,再經長江疏散到大江南北。因為有了淠河,淠河兩岸才能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才能孕育像麻埠、蘇家埠、正陽關這些歷史名鎮。

  上古時,禹封皋陶子於六,故六安又稱皋城。西周形成英、六、蓼、諸方國,春秋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國,地名沿襲至今。三國時六安從魏,兩晉時分屬豫,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廬州,其間置舒城和盛唐兩縣,元末始設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后,屬安徽省。

  古城六安緊依淠河東岸,它南北長而東西短,兩頭高卻中間低,恰似一隻大船。建於唐代的北門寶塔與南門寶塔,就像兩根桅杆,屹立在滄桑的古城兩頭。城裡的地勢高低不平,街道寬窄不一,大街小巷錯落縱橫,素有“九拐十八巷”之稱。這些拐巷首尾相連,峰迴路轉,如迷宮,別緻而方便。民居的房屋,大戶人家多為明清徽派帶門樓庭院的古建築,中等人家是一般是瓦房小院,亦有大量簡易茅草、平房和少量西洋建築。

  六安農副產品和土特產豐富,市場繁華。鼓樓商業街鬧市,商鋪飯館林立,極盡繁華。城西淠河碼頭商船涌塞,桅杆林立。船戶,商人和小販往返不絕,熱鬧非凡。城東小東門風景區九墩塘像一明珠鑲嵌在古城,與它連接的雲路街,是六安的主要街道之一。沿雲路街西行,可直達淠河。

  從東大街穿過南北走向的和平巷可以到達雲路街,舊巷古井,老牆石條,已經歷盡滄桑。和平巷中有個書版巷,可通鼓樓街。巷內人家多以手工木板印刷或石印印書為業,文風底蘊深厚。

  我家就在大戲院後門北面,與汪家公館斜對面,緊挨書版巷口的一個大雜院里。

  這個大雜院有三進,院內有三棵石榴樹,一叢天竺和一株高大的梧桐樹。院門外就是深深的小巷,巷子兩邊是大青磚的老牆,牆根的磚頭長滿了青苔和金絲荷葉。牆頭小灰瓦的屋檐上,生長着許多叫做九死還魂草的植物。這東西晒不死,經過長久的乾旱它會幹枯,但一下雨,它又能奇迹般地復活。兩三天後,竟水淋淋充滿生機。

  小巷幽靜的石板路旁邊,有一段凹進別人家院牆的空地,地面上埋着四口盛滿水的大水缸。是舊時專門為救火而備用的,名為太平缸。每到夏天,缸里會生出很多跟頭蟲,它們在水裡不斷翻跟頭,十分有趣。

  巷口連接着熱鬧的東大街,街頭是著名的大戲園子。戲園門前大路對面,有一眼很大的古井。井欄是用一整塊巨大青石雕刻的,欄沿內則的石頭欄杆,被繩索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光滑痕迹。老人說,再大的乾旱,這口井裡的水從未枯竭過。這眼井裡面的水而且非常明凈,遺憾地是,水是鹹的,只能食用,不能泡茶。

  故鄉人喝茶很講究,泡茶都用城外淠河的水,那是從大別山清泉彙集而形成的一條大河。

  我家住的大雜院內,裡面有七八戶人家,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家家戶戶知根知底。從婚喪嫁娶,到飲食起居,誰家的事情都不是秘密。哪家要是有人病了,或老人干不動活計,抑或有別的什麼困難,不消張口訴苦,立刻就有人主動幫忙。如果不是出遠門,出外辦事,院子里人從來不鎖門。

  除了冬天和陰雨天,吃飯時,家家都把小飯桌搬出來放在門口吃飯,人們邊吃邊聊天。要是有誰家大人在吃飯的時候有事情耽誤了沒回來,他家的小孩一定不會挨餓,總有人會喊這個孩子去吃飯。當然,孩子也都不客氣,吃別人家的飯往往感覺更好吃。

  夏天吃完飯,男人們就會將竹涼床擺放到院子,在床底下點燃一支土製的蚊香,在院子里睡覺。調皮好奇的小孩子,這時就會纏着一個姓王的教書先生,要聽他講故事。

  但這些,都已遠去,都已消失。

  遺憾的是,這些遠去、消失的景物舊事,包含有眾多的美德情操與傳統風俗的丟失。

  故園鄉井風情,維繫着人與人之間約定俗成的信賴與公正理法。在小巷茅舍竹籬與深宅大院中,沒有人宣傳正義,但正義永在;沒有人宣講公平,但你一不公平,便遭人譴責。幾千年傳統的公德禮儀,體現在人們日常交往之中。井欄巷陌,盡顯仁義禮智信。

  可是,這一切都失去的那麼徹底!



小巷,我那夢繞神牽的故園鄉井 標籤:鹿和狼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