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鄉關何處

鄉關何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鄉關何處

  唐朝詩人崔顥在黃鶴樓喝酒時,酒入愁腸,似醉非醉的他一時性起,揮毫在白璧之上寫下了千古絕唱《黃鶴樓》,一時之間,往來賞玩的人無不稱奇,全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個“愁”字,道盡了陌路驛站上無盡的思鄉之情,而“鄉關"一詞,在古漢語中即是指代"故鄉"。崔顥的這篇《黃鶴樓》一經問世,就讓很多人為之心折。往來參閱吟誦的人不計其數,剛好大詩人李白也在其中,看到崔顥這首不講究平仄韻律、隨性為之的好詩作后,心裡激蕩起無比的欽佩之情。特別是后四句詩,那種一氣呵成、奔騰直下的藝術美感,令一生狂放自負的李白不得不因此斂手,並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一位以浪漫主義著稱於世的偉大詩人,發出這樣由衷的敬佩之言,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情是何等的波瀾壯闊,又是何等的耿耿於懷!這在當時處於詩歌創作巔峰的李白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帶着這種情緒,不久之後李白終於寫成了《登金陵鳳凰台》一詩,以“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來對照崔顥的《黃鶴樓》,同時也藉助這首詩歌,舒緩了淤積在心裡的情緒。這種情緒甚至在千年之後,讓同樣清高自負的林黛玉也有認同感,她說“若遇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於是,後人對這兩首詩作的甄評風波,似乎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這兩首詩作,孰好孰壞,暫且不去深究,只是奇怪的是,為什麼李白見了崔顥的題詩后,會表現出那種與他性格完全不同的退讓呢?而且還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那位戲耍高力士,怒斥楊國忠的“酒仙”,那位“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狂人劍客,那位成就千古功業的天才詩人,為什麼會屈尊於崔顥詩下,而後又耿耿於懷呢?

  這會不會與他的血統、籍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李白是所有唐朝詩人中,血統、籍貫、出生地最為混亂的一個人。比較帶傾向的說法,是說其祖父在隋末年間,就已獲罪到了西域。在西域生活了近百年之後,到李白的父親時舉家遷往四川,成都平原的富庶與凝重,讓李白這個剛滿五歲的兒童受益匪淺。由於他是胡漢血統的混血兒,天資聰慧,稟賦超群,博覽經史典籍,幾乎是過目不忘,25歲以前,就在當地享有天才詩人的美譽。

  李白生於西域,長於四川,不受儒家文化條條框框的束縛,他詩歌中怪異的誇張和豐富的想象力,造就了他波瀾壯闊的詩歌生涯。在世人的眼裡,李白是一位酒量好,會寫詩的高人,殊不知,真正能走進他的內心,揭示其心傷的人,世間又有幾人?人們看到的只是一位才華橫溢、憤世嫉俗的狂人李白形象,他那光芒四射的名譽花環下面,究竟隱匿了多少的曲折辛酸、悲歡離合的人生際遇,一直以來卻鮮為人知。

  或許正因為這樣,看到崔顥的題詩后,李白才留給世人一個落寞的背影,一個巨大的疑問。帶着這個疑問,讓我們走進李白的詩歌,走進這個“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台灣詩人余光中語)的天才詩人的內心世界。

  說到李白的詩歌文化,不能不說到酒,而文化一旦沾上了酒,就如同菠蘿一旦浸泡過鹽水,那種醇香濃郁的滋味,留在人心際的感覺,就是塵世間一種至美的享受。李白號稱“酒仙”,想來酒量非常人所能比擬,而許多天馬行空、大開大闔的精美詩句,一經擠壓,裡面無不貯滿了酒香四溢的精華。

  那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其實是李白贈與釀酒師汪倫最好的寫照;“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是他的性格指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是他飽經憂患后的呼喚;“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畢生的人格操守,而那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更是他千年遺憾的悲歌!

  讀着這些浸潤人心靈的詩句,很難想象,李白如果沒有博大的胸懷、奔放的個性、豐富的知識和好酒懂酒的性情,怎麼能寫出如此奇幻浩渺、風神飄逸的詩歌來呢?因此,後人稱其“李白斗酒詩百篇”,看來是對他一種至美的褒揚。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當大家在一起聚餐時,面對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宴席,如果缺少了酒,缺少了那種杯籌交錯的氛圍,再美的珍饈美味,也會失卻了原有的滋味。李白的精神層面中,酒於詩歌是何等的重要,讀了他不朽的傳世之作后,就會有這樣的體會,甚至在千年之後,特別喜好喝酒的曹雪芹,在酒文化的傳承上,同樣也獲得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一部《紅樓夢》,不知獲得了多少人的青睞,也不知“醉”倒了多少“紅樓迷”。

  一身酒氣的李白,名氣愈來愈大,生性狂傲的他,不僅得罪了權貴,靈魂中那種浮躁的情緒,也日趨膨脹起來。天寶元年,獲得唐玄宗的賞識,平步青雲的李白更加蔑視帝王,嘲弄權貴,平時里生活奢侈,揮霍無度,漫遊揚州不到一年,就散去了三十餘萬兩銀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便是他人生的座右銘。

  無所顧忌,隨性而為,宮廷里的許多風流韻事,都成為他嘲弄的談資,漸漸地,連唐玄宗都害怕他的那种放浪行為:照此發展下去,皇家的顏面何存?天下蒼生何以面對?再加上其他權臣的嫉恨和詆毀,唐玄宗在萬般無奈之下,最後不得不忍痛將李白“賜金放還”。

  其實,唐玄宗是非常賞識李白的才學的。

  在他的詩歌里,那些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任憑他信手拈來,如天馬行空,馳騁萬里疆域,尤其讓唐玄宗欽佩的是,李白在言辭的運用上,不墨守成規,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十一言,或長或短,變化層出不窮,讀來鏗鏘有力,非常具有節奏感。而那種極強的節奏感,讓他的每一篇詩作都具有絢爛多姿、異彩紛呈的獨特魅力。

  試想,一個一生未曾到過劍閣的人,卻憑着超邁的詩情和豐富的想象力,成就了一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曠世奇作,試問天下人,誰能有此功力與稟賦,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李白那桀驁不馴的性格,最終讓唐玄宗不得不望洋興嘆,賜金放還。

  往日里,就極願把自己當作“俠客”來裝扮的李白,也試圖通過仗劍走天涯的洒脫,來渲染人生中那種風神飄逸的色彩。他一生尋訪過多少的名山古剎,結交過多少的仙中道友,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計算過。

  黃鶴樓據說就是一個修鍊成仙、得道升天的場所,崔顥開篇就提到了此事,李白的到來,看似偶然,實際上他是有備而來的。但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仙蹤沒有尋到,卻看到了崔顥的題詩,崔顥那滿含醉意的問語,讓同樣遭貶謫的李白,想起了“鄉關何處”的“愁”滋味,那種一語雙關的筆調,激發了他內心中思鄉的情結。他所以選擇不題詩,是因為崔顥將他的心傷寫在了牆上,那種被人戳穿心事而又無可奈何的悵惘,令他躊躇遲疑,欲說還休,最後不得已只好泱泱而返。

  離開長安的李白,剩下的積蓄很快被他花的一乾二淨,落魄潦倒的他,很多時候甚至連酒錢都付不出,一掃過去那種意氣風發、風流瀟洒的形態。他當時那份心情,相信很多人是無法體會的。

  那種人世蒼涼的悲哀,在那一刻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現實的殘酷和人情的冷漠再一次赤裸裸地展現出來,最後在“安史之亂”的非常時期,舉家逃到了江西,在廬山上隱居了起來。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管轄長江流域。李璘以抗敵平亂為旗幟,率師從江陵一路東行,路過廬山時竭力邀請李白從軍,李白慷慨允諾,拋下妻兒,欣然從軍。但是李璘起兵的目的,是為了與肅宗李亨爭奪帝位的圖謀,所以永王事敗之後,李白也因牽連獲罪被處以死刑,幸虧功勛卓著的郭子儀鼎力相救,李白才被免處死刑,流放夜郎。

  私下裡,李白是想以“東山再起”的願望從軍,但在客觀上,卻成為這場爭鬥的犧牲品。李白的第二次從政生涯,也以被流放的悲慘結局而告終。

  聰明一世的李白在他的暮年,犯下了糊塗一時的過錯,讓他的妻兒飽受了顛沛流離的痛楚。他的一生,除了超常的稟賦和浪漫主義情懷以外,可謂是一事無成。用現在的話來講,他是高調做人,低調做事。他一生朋友遍天下,知己卻沒有幾人。

  在他六十二歲時,因心中的憂憤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緩解,病死在族叔李陽冰家裡,生前的遺願是希望葬在家鄉的青山,但他的後人極少,而且非常清貧,在他死後,只是隨便堆了一個小墳,草草了事。四十多年後,感於對他的詩歌無限崇拜的精神,一位叫范傳正的文人,經過多方尋找,終於找到了他的兩個孫女。看見她們破衣爛衫、蓬頭垢面的生存環境時,一時之間不禁悲從中來,含淚為她們添置了衣物,接濟了一些錢財,並將那早已坍塌的小墳遷到了青山,了卻了詩人的遺願。

  此時,再回想起那個曾經“仰頭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自負的天才詩人形象,那個在風中吟唱,在宣紙上揮毫潑墨,在高山之巔仗劍起舞的狂人李白,如今面對此情此景,怎麼不讓人潸然淚下、悵然若失呢?而他那聞名天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五言絕句,此時讀來,更加讓人心碎於他那魂歸故里的悲情。

  一位偉大的天才詩人就此堙歿於這萬丈紅塵中,誰之過啊?

  所以當他站在黃鶴樓上,看見崔顥的題詩時,那種懷才不遇而又胸懷天下的滄桑感,慢慢轉化為思鄉的情結,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原野,故鄉的春夏秋冬,如此模糊不清,卻又如此的令人眷戀。

  “鄉關何處”,一句看似簡單的問語,實際上卻寓意了極高的精神寄託和政治抱負。一代雄才,仕途之中久經波瀾,實在是讓人聞者傷心,聽者動容啊!

  所以當他背轉身去,實現了他修仙成道、駕鶴西去的精神訴求時,一顆心,早已在滔滔東逝的長江水中,漸漸冰涼,淚眼婆娑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偉大詩人最純粹的本真性情,但此時已為時晚矣。

  是啊,“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