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記事散文>疙瘩廟(原創)——靈台筆記之三

疙瘩廟(原創)——靈台筆記之三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到靈台的第二天,朋友陪着吃過早餐,我們準備隨便走走之後返回,因為客不走主不安,心裡過意不去。可是朋友不允許,說是來一趟挺不容易,好好轉轉再說。

  那就轉轉吧。因為以前在一個靈台朋友的空間看到過“疙瘩廟”這個名字,所以就提議到疙瘩廟轉轉。朋友說正要安排去那裡,看來這好朋友之間確實是心有靈犀的。

  車子駛出城向南拐,不到一個小時就看見了疙瘩廟——在一塊凸起的平台上,樹木蔥蘢,一個墨綠色的包,朋友說那就是疙瘩廟了。問何故起名如此?答曰原因有二,一是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仙人點化,應該在此處建廟供神,可保一方平安;二是此處地形貌似一個疙瘩,故而得名。古老的傳說只能增添幾分神秘,地形似疙瘩倒也確切的很,所以我認為廟名因地形而名倒是很恰當。

  貌似宏偉的山門卻開不進去一輛小汽車,應該是規劃者的一大失誤了。進了山門。裡面空闊,雜草葳蕤,樹木茂密,濃蔭蔽日。由於天氣悶熱,蟬在竭斯底里的鳴叫,就有了此起彼伏的嘈雜,一聲一聲揪得人心緊。院子里的數棵古柏,樹榦戳天,虯枝如鐵,樹冠圓滿,似有神靈附着,令人敬畏。前面的兩座小廟,都是一間土坯房,裡面駐守的是什麼神靈,我不認識的,全都慈祥可親,如好客的父老在歡迎來訪的客人,全然沒有他處神靈的威嚴、兇惡。這樣的神靈最令人喜歡,也應該是咱平民的神靈了。進到最裡面,一個簡陋的四合院,三座房子也全是土坯房,南邊的一座屋門緊鎖,估計是神靈的住所,東邊的一間土屋應該是僧房才對,只是不見僧人的蹤跡,西邊的一間土屋沒有門窗,敞着,倒是屋檐下的一株貌似乾枯的,弓形佝僂的樹引起了我的注意:啥樹蒼老成這般模樣了呢?近前一看,一塊長約一尺,寬不過五寸的木板上用毛筆寫着幾行字,大致是說這棵樹名曰木瓜樹,生在唐代,迄今已經一千多年,堪稱樹仙,希望大家愛護、保護云云。我一下子就嚴肅了起來,面對這棵干如弓,枝似鐵的、一千餘年的木瓜樹,我沒有理由不嚴肅的。

  朋友們轉到後面去了,我一個人靜靜地佇立在千年木瓜樹的前面,恭敬的端詳着他飽經滄桑的容顏:主幹上的皮已經脫落無幾了,和一截枯木沒有二樣,好心的人在樹身上塗抹了一層黃泥,算是給他穿了一件外衣,只是樹冠上還點綴着可以數得清的葉片,證明着生命的存在。看着這棵老態龍鐘的木瓜樹,我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時候把他栽植在這裡的,他又是為了什麼信念歷經了千年滄桑而沒有倒下,在彌留之際仍然綻放着生命的奇迹?這個疙瘩廟和這棵木瓜樹,相互依賴,相得益彰,成了一對絕好的搭檔。就在我轉過身的一瞬間,我發現在南邊的廟門前,好像有一株年輕的木瓜樹,仔細一看,果然是。因為木瓜樹的葉子和槐樹的葉子太像了,我第一次見,很難分辨清楚。我走到那棵年輕的木瓜樹下端詳,突然地一陣驚喜:因為我看見在這棵年輕的木瓜樹上,還殘存着三個木瓜,果殼已經微裂的木瓜。我終於見到了木瓜!小心翼翼地摘下來,每人分了一顆。

  朋友在後面喊,我便轉過去和他們會合。後面依然是空闊的,雜草都很精神的蓬勃着,裡面有五色六樣的擀杖花,花朵大於別處,色澤潔凈喜人。除過古柏之外,還有兩棵古槐樹,也都是數百年的高齡了,那滄桑的模樣顯示着疙瘩廟的神氣。我們坐在一棵古柏下面咥了一個西瓜,渾身一下子就清爽了許多,我想除了西瓜的涼爽之外,這兒的神氣也是一個原因吧!我們雖然沒有焚香拜祭,但是向善的心靈和神靈的博愛是殊途同歸的。

  時已中午,我們要返回了。我再一次輕輕地撫摸了一下那棵千年多的木瓜樹,像是握別一個老朋友。然後我退着步子,向那些古柏和古槐一一招手,希望他們在疙瘩廟繼續快活的生長着,佑護着疙瘩廟,使這個適合平民遊走觀賞的疙瘩廟煥發青春,成為靈台又一處令人難忘的美好。



疙瘩廟(原創)——靈台筆記之三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