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許多讓人以為楷模的朋友,比如:由於高山流水而結為知音的俞伯牙與鍾子期,在聽到鍾子期的死訊之後,毅然將自己心愛的古琴摔碎,以酬知音;又有“竹林七賢”嵇康鄭重其事地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志向,嵇康由於這篇文章招致殺頭之禍,臨終之時卻又對年幼的子女留下遺言:巨源在,汝不孤矣!此後山濤即將嵇康子女視為己出照料。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令人羨慕不已。
我們的一輩子,在生活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朋友,也會有一些友誼。在我們的內心,也會嚮往古人的友誼,並在有的時候將一些人引為知己而驕傲,向世人炫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了這樣的內在追求,我們往往會在友誼面臨危機之時,做出一些挽救的舉動,即所謂的經營友誼。有一些友誼經過挽救延續了下來,而更多的時候是看着友誼漸行漸遠,只留下無可奈何的遺憾,這時候,失去朋友的刺痛令人頹廢,失去友誼的遺憾讓人扼腕,往往這個時候,更多的是自責和後悔。後悔在友誼存在時不懂得珍惜朋友,不懂得珍惜友誼。
以前,在鄉下學校的時候,由於當時的環境所致,我們三個年齡相仿的教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互相鼓勵參加自學考試,有時候還會聚在一起談理想,談人生,談未來。有時候,沒有事情乾的時候,也可以坐在一起,沉默不語而沒有隔閡。一起工作長達八年,後來,由於工作調動,三個人分開之後,聯繫就沒有以前那麼緊密。後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大發感嘆,懷念以前的八年時光,還說以前的八年是我們人生中的黃金八年、最愉快的八年。但是,無論如何那樣的時光卻是一去不復返了。看着逐漸走遠的友誼,漸行漸遠的朋友,我無能為力。特別是在進縣城當記者之後,有一天晚上,自己一個人走在大街想找一個朋友去聊天的時候,等拿出是手機翻遍通訊錄卻沒有一個可以打電話聯繫的朋友傾訴衷腸。
我想起了在上小學的時候,也有三個小夥伴,上初中有三個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上師範學校的時候,又與三個同學走得比較近。
上小學的三個小夥伴是鄰居,年齡相仿,一起長大,上學在一起,放學在一起,寫課外作業還是在一起,用當時家長和老師的話說就是“穿着一條褲子”。後來,這種友誼持續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一個小夥伴由於父親在縣城工作,轉學到了縣城。一個小夥伴留級到四年級。我升學到五年級。三個人終於分開了。最初的日子,總會期盼見面,但後來漸漸地也就不那麼迫切了。後來,一位發小在家鄉當了教師教書育人,另一位在縣城一家銀行做了職員,見面不多,街頭巷尾見面都打招呼、問好。現在回想起來,發小之間的情誼最單純,最珍貴,也最值得珍惜。初中的三個朋友在畢業之後,就各奔前程,鮮有聯繫。現在,一個已經移民新疆,另一個在陝西,不常見面。師範學校的同學畢業之後,各回各縣,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了,與一個見了一面,那是2010年去省城參加律師培訓的時候,由於道路被暴雨衝垮,繞道他所在的那個縣城,特意在縣城住了一夜,同學專門從離縣城四十里的學校趕到縣城見了一面;另一位同學是由於2011年3月我們縣的一位同學因病去世,專程來弔唁時見了一面,今年前些時候我去他們哪個縣代理一件民事案件,他知道之後,工作之餘陪伴了我半天。現在還時有聯繫,互相通報近況。
後來,我查了《辭海》,對朋友是這樣解釋的:同師曰朋,同志曰友,亦泛稱相交好的人。有時我也會懷念那些和朋友們一起度過的時光,但僅僅只是回憶,並不為現在與朋友聯繫的少或者甚至沒有了聯繫而遺憾。
前幾天在一張報紙上曾經讀到一篇題為《親疏隨緣》的文章,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說道:“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地欣賞和尊重。”也許,這就是我們平凡的人很少擁有高質量的友誼的緣故吧!如果說我對已經失去的友誼還存在一點遺憾的話,周國平先生的另一句話終於使我對漸漸遠去的友誼的一絲遺憾蕩然無存,這句話就是:“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乞求得來的所有東西總是以自己人格的降等為代價,而這是與朋友的定義相悖的,這樣的友誼也是無益處的,只會使人難受。
記得亞聖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現在,我也終於明白:有朋友的時候,就珍惜友誼而兼善天下(朋友);沒有朋友的時候,就品味孤獨,或者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的而修養獨善其身。當朋友漸行漸遠的時候,就讓友誼隨緣,也不必刻意去努力彌補,更不必為失去友誼而遺憾。
我們都是平凡的俗人,不必去羨慕古人摔琴謝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