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剛過,松陽民間文藝界傳來喜訊。由松陽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邱建平主編,理事、葉法善後裔葉美玉,葉萬芳任副主編的《月宮神韻》一書被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由縣文體廣電局長藍海、麗水學院音樂教授楊建偉作序,縣文體廣電局副局長蔡衛華描寫撰寫前言。邱建平老師遍訪音樂藝人,熱心組織家鄉一群熱愛民間音樂的老藝人,經過努力挖掘,堅持不懈,整理成果,可喜可賀。
本書選錄了一百零五首葉法善道教音樂。從圖書館資料民間藝人及各種道教活動採錄。葉法善在松陽期間舍宅建淳和仙府,司授音樂,自唐流傳至今的宮廷音樂、法事音樂,道場音樂等一百多首具有唐風之魄的道教音樂。月宮神韻使至今成了絕唱的唐代道教音樂,可以循證其源,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我國道教音樂寶庫中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宛如絲竹升起,宛如仙子飄臨……在陣陣管弦樂器的交替鳴奏中,一幅如入仙境的畫面通過聽覺轉化為視覺,漸次呈現在人們的腦海。演奏者進入忘我的境界,聽曲者更似穿越了千年的時光隧道,回到盛唐的宮殿中。
這就是當今松陽縣“月宮神韻古樂團”演奏的盛唐古樂。其中一曲《月宮調》,有學者提出,說它就是失傳千年的《霓裳羽衣曲》,又名《素雲曲》。而這些音樂的起源和流傳,卻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葉法善。松陽人耳熟能詳,引以為豪。縣城江濱公園裡有一尊葉法善塑像,以紀念這位家鄉的名人。
秋日的一天,馨風拂熙,層林盡染。我與朋友仨專程從縣城出發,到達昔日繁華之地——古市去遊玩,再往東行不遠處即到了千古名山——卯山。卯山山不高,形似撲鑊。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山腰有座儉公祠,古樸典雅。我們拾級而上,過彎彎曲曲的山路,就到了永寧觀天師殿遺址。當年富麗堂皇,雄偉壯觀,道氣森森,仙樂飄飄的景象不見了。如今是雜草叢生,斷壁殘垣,一片衰敗景象,一股荒涼之氣向我們襲來。大唐年間道士葉法善修鍊之處就在這裡,真是感慨萬千。
葉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太素,松陽人。祖宗四代皆為道士。一天,方士葉慧明的夫人劉氏娩出一子。父親給他取名為法善。民間對法善出生作了一翻渲染。他從小與眾不同,仙風道骨,喜愛學法、煉丹術,到處拜師學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傳說法善曾作法邀請玄宗遊覽月宮,享受天宮仙樂美妙,更加浪漫的是安排皇上在霓裳羽衣曲的伴奏下與天仙楊貴妃的見面,滿足了玄宗的相思之苦,促成其舊夢重圓。法善無疾而終,羽化成仙了,享年105歲。據傳當時所居庭院異香芳郁,仙樂繽紛。大師生前請求皇帝允許他歸葬故鄉。皇上恩准。墓址在今麗水市境內。
邱建平,松陽縣文化館音樂老師,從事非遺的研究。他是在一次偶然的調研中發現了松陽的道教音樂源遠流長,遂決定以此為課題進行葉法善道教音樂的研究。
松陽道教音樂,相傳起源於唐代,與道教宗師葉法善有着密切的聯繫。一般每逢重大節日都要演奏。演奏前,必有祭拜儀式,放煙火,點香燃炮。深受百姓喜愛。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松陽道教音樂等古曲因種種原因逐漸在松陽民間銷聲匿跡
卯山山上至今存有道觀一座,頂上有一口唐井,道觀一側天師渠,水源千年不竭,清澈甘冽,似乎流淌着依舊是盛唐的古樂之聲,邱老師被着迷了,彷彿隨聲進入了那個輕歌曼舞的年代,其聲音觸動了邱老師的敏感神經,“月宮神韻” 道教音樂美妙得象是從仙國雲端飄來的天籟之音。
他首先找到了松陽古市的民間老藝人葉萬芳。葉萬芳是葉法善的第58代孫,當時也已60多歲了。那時候古市還有好幾位健在的老藝人,他們組成了一個小樂隊,經常演奏《月宮調》等古曲。這些古曲都沒有曲譜,都是靠心、腦、手並記,代代相傳。邱建平虛心地向各位老藝人請教,並且力爭把他們都吸收到了古樂團中。老人們也欣然應允。起初這個團的骨幹,仍是古市的幾位老藝人,其中就有現在身為團長和副團長的葉萬芳、徐振亞,他們既獻藝又傳藝,配合邱老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這個團有男女兩個團長,男的就是葉萬芳,女的就是葉美玉。他們倆都是葉法善的後裔,一個對曲譜熟記於心,一個會多種樂器,可謂相得益彰。該樂園有藝人50餘名,多是由業務音樂愛好者組成。
整理曲譜很辛苦,要錄像、錄音,回來再記譜,天天弄到半夜。一般他們分工比較明確,先由葉萬芳老先生整理總譜,再由專門的人抄譜。徐振亞先生負責樂隊的整場效果,配器等。
近六年的艱苦努力挖掘,彌足珍貴的宮廷音樂,法事音樂,道教音樂近百首整理出來了。邱老師和大家一道精心澆灌養育這朵藝術奇葩,推選傳承人,建立各種保護措施,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如甌江走親,下基層農村走親,百人樂隊演出,“耕山播海”活動請專家為樂隊授課指導。一年參與義演不少於20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