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第一次見過汽車搭渡船過江

第一次見過汽車搭渡船過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第一次見過汽車搭渡船過江

  (1955年秋,11歲半)

  1955年秋天,汽車終於可以直接開到峰市街了。

  過去,從龍峰線開下來的汽車,只能停在峰市上街頭對面的臨時車站。說是車站,實際上就是一間較大的亭子,客車可以開到亭子里。過往旅客在這裡可以遮陽避雨,行李也有個臨時放置的地方。

  隔河停車,固然給旅客增添了不少麻煩,但是這個麻煩還算比較容易克服,更為麻煩的是峰市、洪山一帶一萬多群眾的生產生活物資,都必須在對岸卸貨,用渡船過駁,再用人工搬運到指定地點,無形中增加了運輸的困難,提高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成本。於是,上級交通部門決定,先在中江渡口的北岸河灘砌一條300多米長的石壩公路,讓汽車直接開到渡口北岸。這樣,汀江中江渡口兩岸的距離就被縮短到只有50多米了。然而,汽車還是不能過河。因此,交通部門又在中江渡建造了一艘“車船”。

  這車船又叫“車渡”,總長約18米,寬約5米,船體高約1.5米。車渡主體側看是船形,俯瞰是長10米寬5米的長方形。(後來得知它的大名叫“方舟”,可能因此得名。)船底和船牆用一寸多厚的松木板製成,耐水浸泡。船舷用對開的大圓杉木拼接而成,船中橫樑、船面鋪板等構件都用杉木,以減輕船體自重。船面還釘上兩道木樑通道,專供汽車停靠或行走。船體外表全部塗過一層油漆預防滲漏,保證車渡的浮力達到必須的要求。船面兩旁裝有欄杆,保護過渡旅客和撐渡工人的安全。船面的前後兩端裝有活動橋板,放下橋板架在渡口上,汽車可以沿着橋板上下。船頭兩邊裝有輪盤,用來收放鐵索。船體前後端外側裝有木樑,像兩隻角,用來安裝滑輪組,有鐵索穿連,轉動輪盤,牽引鐵索,可以控制活動橋板的升降。船上還配有三角墊墩,汽車停在車船上,在車輪前後墊上三角墊墩,汽車就不至於滑動,確保安全。船上配有專門的工人,負責車船上面指揮汽車、給車輪墊墩、開船、停靠、控制航向及維護船上旅客秩序。

  車船朝上游一端為前端,兩邊各牢牢的拴着一根鐵索,分別連接在兩岸絞車的中軸上。絞車由四方木架和中軸組成。中軸是一段大圓木,固定在一個四方形木架中間,木架又固定在地面上。中軸的上端用鐵卡釘固定一根四米多長的橫木,左右等長,可供四個人同時同向推動橫木繞着中軸轉圈。這樣,就可以一寸一寸地把河中的鐵索纏繞在中軸上,拉動車船前進,直至靠岸。兩邊的轉盤,一放一收,就可以讓車船隨意地行走在渡口南北兩岸之間。

  終於,車船迎來了第一輛過渡的汽車。車到渡口北岸,車船上的師傅放下前端的活動橋板,指揮汽車上船。橋板有一定的坡度,汽車司機要加大油門,讓車衝上渡船,即刻減小油門,滑行到船體中間停穩,師傅上前墊牢三角墊墩。然後,師傅升起橋板,用竹篙將車船開離渡口。這時,南岸四個工人出力推動絞車,將江中鐵索拉緊,收縮,一圈一圈地纏繞在轉軸上;北岸的工人配合著將鐵索慢慢放鬆,船頭就會向南岸漸漸平移。車船的尾端會隨着水流擺動。等車船靠近南岸時,師傅在船尾用鐵鉤勾住南岸的固定繩索,南岸工人停止推絞車,轉而固定將繩索收緊,使船尾靠岸;師傅把船尾活動橋板放下,架在渡口上。師傅移除三角墊墩,汽車司機啟動,將汽車緩緩開離車船,平安到達渡口南岸。

  汽車回程時,程序相同,方向相反。這樣的單程大約需要15分鐘。當然,撐車船還有許多講究,要獲得詳情,得請師傅專門講解,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第一輛汽車搭渡船過江的日子,適逢峰市墟天,正好又是星期日,汀江兩岸聚集了好幾百人觀看。特別是學生們都很好奇,想看看汽車怎麼過江。當看見汽車平安順利地搭船過江后,大家即刻歡呼起來。峰市渡站的師傅們,還燃放了一串很長地鞭炮,以示慶賀。——因為這是盤古開天以來,第一次發生在我們峰市汀江邊上的奇迹。

  2010-10-7



第一次見過汽車搭渡船過江 標籤:守住第一次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