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念尚佛理,心若皈依

念尚佛理,心若皈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總想把記憶留住,總想把回憶續寫。每當一個人心靜下來的時候,腦際中總會閃出些許模糊的畫面,內心中總會湧出些許感動的片段,總是讓我揮之不去,丟抹不掉。這些畫面和片段穿越記憶的輪迴,不斷拼湊、剪接勾勒成一幅完整的畫卷,浮動在我的眼前。它是如此的清晰,它是如此的記憶猶新,它是如此的溫馨,它是如此的念念不忘。彷彿此刻又回到了那幸福的瞬間與那時光接軌,沁入心底,縷縷飄香;彷彿此刻又回到那兒時的記憶,讓那歲月見證,妙筆如花,默默含香。

  記憶拉回到去年暑假,一個星期天的清晨我和兒子相約,騎着自行車去遊覽雲岡石窟。去探尋北魏契丹拓跋部落深厚的文化底蘊,去找尋千年佛教久盛不衰的一抹飄逸。去感受雲岡石窟那遺落千年的舊態新貌,去重溫那繁華背後的歡喜艱辛。那一尊尊、一窟窟含情的大佛小佛印證了佛教的鼎盛;那一塊塊、一片片被風蝕沒了稜角的石佛石柱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一路上,四個車輪在旅遊專線的柏油馬路上飛快地馳騁,你追我趕,風兒向我們招手,鳥兒為我們歡叫,太陽被我們遠遠地甩在了背後;走走停停,用相機留下了精彩的瞬間,用心去感受一路兒子的陪伴,幸福蕩漾在心頭,汗水濕透了額頭。近了,近了,龐大的古建築群遠遠的如宮殿般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巍峨聳立,氣勢磅礴。新貌讓我們眼前豁然一亮,有亭台,有樓閣,小橋流水,儼然把石窟從東、南、西三個方位緊湊的拼接延伸開來,彷彿紅樓夢中的劉姥姥走進了大觀園,一下子迷失了方向。走近石窟群,沿指示方向從東向西走,從第一窟到第二十窟,每一窟都抱着虔誠的心逐一細緻的進行了朝拜。雕像大到幾十米,小到幾公分,佛態各異,活靈活現,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神彩動人,栩栩如生,飛天手拿排簫、琵琶漫天飛舞,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氣息。讓我領略到佛教所體驗的深刻精神內涵,讓我感受到石雕所醞釀的深刻文化底蘊,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智慧結晶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那種自在、自信、自尊的精神品性,無不讓你感到心靈的明凈,脫離世俗的飄逸。

  相傳北魏時期,為了避免戰亂和生靈塗炭,維繫剛剛建立的拓跋政權,用佛的慈悲濟世來教化百姓和僧眾,廣施仁政,興修寺廟。一個叫曇曜的和尚在平城西北角周武山北崖選擇了一座丘狀石山,這座石山像橫卧在山巒中如凸起龍的脊樑,地勢坐北朝南,前無遮擋,太陽直射,地理位置好,岩石柔而堅硬,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能工巧匠們在雕刻上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和波斯佛教藝術的同時,又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石佛開鑿的基礎上還建有兩座三層木結構窟檐和兩座三層仿木結構佛龕,讓人們有了參佛禮拜的聖地,虔誠膜拜,一心向佛。造就了當時北魏政治繁榮和經濟的興盛,也讓雲岡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為子孫後代留下了永久的世界文化遺產。

  從小就記得我是一個很有佛緣的人,有很多與我結緣的僧人,總會在不自覺中與其謀面,總會有一份意外的驚喜。我也很喜歡佛音穿透靈魂的誦唱,滋潤着身心,讓人置身於飄飛的天外,默默誦念如痴如醉,遠離煩雜,靜享一份柔美,遠離喧囂,塵封一段往事,遠離塵世,獨享一份純凈。我也熟讀了很多佛教方面的書籍,非常認同佛學中很多富有哲理的經典詞句,常常感染其中被深深地觸動。佛說心就是佛,而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所以每個人都有佛性,雖然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良知和明德,可惜很多人既不自知也不自修。抱着一顆善良的心,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謙受益,滿招損”意思是奉勸世人凡事都要適可而止,因為人的慾望永遠無法滿足,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永遠不知滿足也就永遠活在痛苦之中,要學會知足常樂。俗諺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如果生活在現實中的每個人都能明白盈虧循環這樣的道理,勢必都能潔身自好,能使多少離別重逢,能使多少浪子回頭。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揚沙子,迷了後人眼”前者是鼓勵人多做好事為兒孫積德,後者是告誡世人少做壞事以免殃及子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佛語的苦口婆心,是叫人謹言慎行,明辨善惡,不可以胡作非為,引來無法挽救的禍端。

  一個人只有在寧靜中心緒才會像秋水一樣清澈,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真正本源;一個人只有在閑暇中氣概才會像萬里晴空舒暢悠閑,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真正靈魂;一個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內心才會像平靜無波的湖水一般謙遜和藹,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真正的道理。正所謂“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

  想着這些,恍然間我明白了佛教興起流傳至今的真正含義,恍然間我懂得了人們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來尋訪你的真正初衷。讀懂了,接納了,那就是美好;想通了,吃透了,那就是幸福。心中常念崇尚佛理的哲學之言,心裡徜徉就如同在佛前皈依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