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輝煌的渡槽
渡槽,俗稱“淌水筧”,是一種架在空中的引水的工具,眼前在我們贛南的農村還常常能夠看得到。比如,從贛州去興國的公路上,到了贛縣江口鎮山田村那裡就仍然還有像天橋一樣橫跨公路的渡槽。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着“人定勝天”豪情壯志的贛南人,為了達到旱澇保豐收的理想,大興水利建設,攔河築壩,引水灌田。作為引水配套工程的渡槽就應運而生。我們贛南山多,要想把河裡的水從這座山引到那座山去,渡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渡槽,由立柱和槽體組成,槽體形狀像U字的筟斗子,是用鋼筋水泥澆築而成的,一般十餘米長一節,寬度看需要而定,大都在50至80厘米之間。高度不高的立柱可以用片石壘結,高的則仍然用鋼筋水泥澆鑄預製。渡槽是要通過機械加人力吊裝才能建成的。先要吊裝好立柱,方法是先用三根數十米長水桶樣粗的杉木搭好三腳架,三腳架上綁定滑輪,通過人力絞車將立柱吊起,垂直澆鑄固定在基腳點上。待立柱全部吊裝好后,再用同樣的方法將槽身一節一節吊起安放在立柱上,經固定、塞縫等工序后就算大功告成了。我們贛縣最大的水庫金盤水庫的水可以供給附近的石芫、江口、吉埠三個鄉鎮萬餘畝耕地,隨之配套的渡槽有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几十處數千餘米,可謂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三十三年前的1975年,我剛從江口中學高中畢業回到家裡,在當時的生產隊里學農的時候,恰好有個同伴叫我去幫金盤水庫搞渡槽吊裝,待遇是每天一元錢外加每月10斤大米指標,我便欣然前往了,親身參與了渡槽的建設。當時及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渡槽的確為抗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逢乾旱無雨,水庫里便開閘放水,那清粼粼的水順着渠道、流過渡槽,跨山越嶺,灌溉了農田,滋潤了農民的心。
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近些年來,由於電力排灌設施的完善和小型電力水泵的普及,加上年年防汛形勢逼人,大多數水庫都是空庫運行,渡槽也就派不上用場了。俗話說,不需要用的就沒人理了,曾經風行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渡槽,今天已風光不在。或墩柱殘缺,或基腳頹敗,或乾脆轟然倒塌,其悲慘遭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渡槽的作用和使命從輝煌走向衰落,直至壽終正寢,這不是渡槽的悲哀,而是科學技術發達和時代發展的必然。
我想,對曾經有過輝煌的渡槽,我們應該加於悉心保護,讓其成為一道風景永遠留存在人們心中。
笑鈾
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