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品三國——曹操

品三國——曹操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

  男人因江山而成英雄,因美人而有情懷!

  三國的人與事,時代傳頌。雖然過去了一千七百多年,人們還是津津樂道。為什麼在中華五千年的長河中,這區區八十年的歷史卻成為今天的經典?亂世三國、三國策、三國群英傳、幻想三國、三國群英等遊戲緣何成為當今學子認識三國頗為流行之手段?

  那是因為三國時代英雄輩出,三國場景精彩紛呈,三國爭鬥說不完的金戈鐵馬,三國謀略道不盡的人間智慧。

  正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提三國,就不能不說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之聯軍擊敗於赤壁。后封魏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早期人們給曹操的評價。曹操為多人不喜歡,即便是我的同齡也是如此。我在我的夥伴中做過一個調查,結論是十有八、九不喜歡曹操。曹操成了世人眼中的“大反派”。糾其原由以我的以偏概全的理解,這要歸功於羅貫中先生了。不知道為什麼老羅在《三國演義》中先後使用了無中生有、移花接木、誇大其詞等手段挺劉備貶曹操,把曹操視為“大奸臣”。此時的我似乎有點讀不懂羅貫中先生了。

  三國中最佳男主角無可厚非應該是曹操,曹操不是亂臣賊子。

  想一想,東漢末年皇室荒淫無度,為什麼就不能更替?退一步講,在皇帝有難的時候,是誰把皇帝從洛陽接到許都給予保護?袁紹、劉備(還號稱有皇家血統)都到哪兒去了?曹操說過:“我本來是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後來國家動亂,我覺得該為國家做點事,就出來帶兵打仗,那時候我也只想當個征西將軍,沒想到我越打越大,後來沒辦法了,天下沒我曹某人鎮着,別人早就稱帝了(事實正是如此,曹操一死,冒出三個皇帝)。反觀劉備,兒時就云:“我為天資,當乘此車蓋。”如此說來,劉備早就是賊了。

  許多人都在為曹操的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說曹操是個壞人,其實這句話是羅貫中改編的,曹操的原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是就事論事,且並沒說“天下”二字。當時曹操只是心存愧疚,說出來解釋鬱悶而已。

  曹操乃我心目中之英雄!

  他有勇有謀。

  聯盟討伐董卓,是曹操率先帶兵馬打頭陣。“奉天子以令不臣”、斬呂布、奪徐州、滅袁紹、平烏恆、降張綉,是曹操也。

  諸葛曰:“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

  孔融曰:“曹兵勢大,操善於用兵,未可輕戰。”

  陳宮曰:“曹操是極能用兵之人,須防他攻我不備。”

  賈詡曰:“此易知耳,將軍(呂布)雖善用兵,非曹操之敵手。”

  張郃曰:“曹操多謀,外出必為內備。”

  有人說曹操他殺人不眨眼。是的,他屠城徐州,誅殺邊讓,殺孔融,殺華佗。但他並不是嗜殺成性的人。殺人,是一個政治家必要的能力,請問,為了政權,哪個君主不殺人?

  他嚴於律己,率先垂範。割發代首就是名證。

  他求賢若渴,不計前嫌。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下了兩道《求賢令》,並重用辱罵過他的陳琳,正是因為如此,當時投奔到他門下的人,可謂是猛將如雲,謀臣如雨。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許攸、司馬懿、崔琰、毛玠、滿寵,武有許褚、典韋、司馬懿、張郃、張遼、夏侯敦、夏侯淵、于禁、龐德。

  他胸襟豁達,即使是在赤壁遭慘敗后,還是“今日北方仍有我所據”,並且大笑三聲,展現出了他對待挫敗的樂觀態度、豁達之胸懷。

  更為難的的是他還是一個文學奇才。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有着何等的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後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為之折腰。

  曹操的有勇有謀、知人善任、友善百姓,又有“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義的旗幟)。即使是他佔據北方,三國鼎力的情況下,也可以說他佔了三分之二了。而這一切,為他日後統一奠定了優勢和基礎。

  這就是曹操,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姦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看來,曹操好像有好幾張臉,但又都長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矛盾,這真是一個奇迹!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我看來,他的奸詐姦猾、疑神疑鬼、心胸狹窄、小人嘴臉、閻王脾氣完全可以被有勇有謀、知人善任、友善百姓所取代。

  曹操是個英雄,是個真正的大英雄!



品三國——曹操 標籤: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