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林立,蝴蝶飛舞,竹樓幢幢,炊煙四起,當你見到這情景時,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傣家寨子。進入寨內,只見一群群牛羊成排結隊,一排排整齊的古式竹樓千姿百態,一條條清澈的小溪圍繞寨子緩緩而流,一隻只鴨鵝拍打着翅膀在水裡快活地遊動着,一陣陣的歡笑聲從溝邊傳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誰能不感到驕傲,誰能不熱愛自己的家鄉呢?
水潑完后,客人抖去身上的花瓣和水珠,走進竹樓一坐下,主人就端來了一大盆熱騰騰的糯米飯和油炸糯粑,還有別具一格的傣族風味牛肉餅、牛撒撇、土豆黃酥、麵粉黃魚等美味佳肴。客人盤腿坐在席子上,雙手捧着-位老大爺敬來的米酒,盡情品嘗,談笑風生。整個竹樓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剛吃過飯,寨內就響起了震耳的象腳鼓聲,一個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伴着一個個美麗的身着節日盛裝的少女翩翩起舞,一團團具有民族特色的火花在寨子上空閃爍着五顏六色的光芒。客人被這動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身不由己地走下竹樓和青年小伙忘乎所以地跳了起來。
幾天以後,客人要走了。望着送別的一張張笑臉,他真有點依依不捨。臨走時,他面對熱情好客的傣族人說:"再見了,親愛的主人們,我-定會把生活在阿佤山上的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帶回去,讓我們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流長。"
記得,有一次,從緬甸來了一個探親的客商,正巧遇上了傣家傳統的節日--潑水節。那時家家戶戶都忙於炸糯米粑,菜油的香味四處飄溢,朵朵粉紅的櫻花競相開放。當年約50歲左右的客人剛到親戚的竹樓里坐下時,幾個身着孔雀裙的“卜少”(少女)每人挑着一擔水面上撒滿鮮花的水桶放在門外。一個眉目清秀、苗條俏麗的“卜少”走進竹樓,很客氣的伸出嬌嫩的手與客商握手,客商很有禮貌地剛站起身,誰知接二連三進來的“卜少”便歡笑着連拖帶拉地把客商“推”出門外,讓他在一條木凳上坐好。他剛剛坐下,一桶桶清涼的泉水就從他的頸處流到腳跟,弄得客人像個落湯雞似的對着這些“卜少”“傻笑”起來。他從頭到腳還掛滿了花瓣,活像神話中的“濟公”。
事後,這位客人才知道潑水節時給客人潑水,是傣族人民尊重客人的一種風俗,意思是讓客人辭舊迎新、萬事如意。
多麼深刻的一番話啊!它意味着人們希望世界各民族和睦相處。是的,家鄉人民的情意是深厚的,但傣家竹樓的情意更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