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覺得除親人、老師外,同齡人不可信,大家都總是嘴上答應,實際卻言行不一致。比如和別人說一件事,叮囑絕不能告訴其他人,他滿嘴答應,可實際卻和別人說了。
我有一位年長我一歲的朋友,名叫李俊龍。他是個小短腿,平常從不和同學發生爭吵,每天都過得平靜安寧。我起初問他是不是因為自己小個子,吵起來鬧不過人家,才這麼佛系平和。他卻說自己在班裡沒有什麼不和不順,每天和同學相處都十分和諧。看見了他說話總會先思考自己的話有沒有傷害別人,做事時總是先關心別人,自己放到最後。他是怎麼做到的?難道他從不發生紛爭嗎?發生了又該如何化解?我真想讓他體驗一下我們班的氛圍,特別是中午,沒事都顯得不正常。一會兒這位筆盒丟了,一會兒那位作業本找不到,班級里“小偷”可多了。
有一次,我看見他與一名同學干起“嘴仗”,那位同學剛要動手時,我就跑去叫來“扶助員”來。不過李俊龍沒怎麼說,就放了那人一馬。我不懂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道:“那位同學並非故意找事,既然他沒大的舉動,我何必要還人家一擊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人一馬,海闊天空。”聽了他的話,我領悟到了“仁義心與寬容”究竟是什麼。 它不任由別人做壞事,不是不打架。它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是對待人的一種態度,以禮相待,以誠相交,是一種仁義。既然選擇了一個人做朋友,便不因為特別情況而疏遠他,是仁義。生活中處處都是細節,做好每一件事,可以不讓人都滿意,但要人收到答覆,言有信,事有果。
與他交往,看他種種行為後,我變了。不再隨意生氣、不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不對事情的結果抱怨,不將責任推給別人,他是一面鏡子,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以他為榜樣,來改變自己。 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必須讓身邊的人感到輕鬆和愉悅,我改變是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