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看到了一則新聞,說是教育部宣稱,取消“外地學生借讀費”。心裡真是說不出的高興,這可是我們的黨和政府送給我們這些“外地學生”一份最厚實的新年大禮啊。可是,又讓我擔心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有些地方把借讀費改為“助學贊助費”之類,又該怎麼辦呢?
我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爸爸媽媽已經從他們微薄的工資中,先後交付5000多元這種“自覺自愿的贊助費”了,不知這次是不是真的就不收了?
另外,這次宣布第一次使用了“外地學生”,而不是“農民工子女”這個令人莫名其妙的詞彙,我覺得這又是一大進步。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給我們進城務工的父母,冠以了“農民工”的雅稱,而我們這些隨父母就學的學生,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農民工子女”了。且不說發明“農民工”這個詞語在邏輯上就不太說的通,因為農民本身就是一種職業,而工人也不過是另一種職業,人無貴賤,工作自然也不應有高低之分。由農民而改做工人,不過是工作性質的轉移而已,而決不是由一種低級的職業轉向了另一種高級的職業。不然的話,依照這種邏輯,農民成了解放軍,就該叫“農民軍”;農民幸運的成了幹部,是不是又該叫他“農民干”呢?這也許只能是這樣解釋,“農民”在一些人的眼裡,是比較低級的職業,後面冠以“工”,比較單純的農民就“高級”了一些,或者是有關統計單位出以工作需要,用以區分:本地工、外地城鎮戶口工、農民(農村戶口)工、農民之類吧?總之,每次春運回老家,看到車站、碼頭上的大紅橫幅上的“熱烈歡迎返鄉農民工……”字樣,我的爸爸媽媽心裡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是什麼滋味。也許有人會說,冠以這個稱呼,是為了引起社會的關注。可我覺得,還是應該正名為“外地務工人員”為好,畢竟所有的“外地務工人員”都應該受到關注的啊,何必管他是來自哪裡的什麼工呢。
但願所有的社會有識之士,都能重新認識我們和我們的父母。新的一年又到了,祝大家都快樂啊!
崑山市華城美地小學六年級:快樂M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