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秦巴腹地的嵐皋,那是臘肉生產的故鄉,從這裡走出去的嵐皋人,會因家鄉盛產臘肉而驕傲,也會時不時地因臘肉的香味引起思鄉之情,還會因了臘肉的緣故,走在他鄉的遊子,能夠找到鄉音和鄉情。
嵐皋青山綠水的自然條件和勤勞淳樸的嵐皋人,將這一傳統的食品打造成無論是肉質、肉色還是口感,都堪稱一絕。
從農曆的冬月到臘月,是農婦們收穫的季節,這個時候,她們要將一年辛苦養大的豬宰掉,割成約有二三斤重一塊一塊的,他們說這樣吃起來方便。接下來的時間,是要把割下的肉一一抹上鹽、花椒,灑上一些酒,用一個大木缸進行淹制。一周后,把它們掛在灶上面的“肉架子”上,用香椿、柏樹或核桃等之類的香樹枝條熏,這樣熏出來的肉香味才濃。熏肉是要講究火功的,火大了外面就會燒焦,裡面炕不過心,容易長蟲,火小了,未炕好的肉不僅要長蟲,時間長了還會變質發出令人作嘔的臭氣,如果那樣,農婦們一年的辛勞就會白費。所以,那段日子,她們最辛苦,有時為了防止火災,要整夜整夜守候在火坑邊。不過,當她們看到肉架子上,一塊塊油亮亮、紅撲撲的臘肉時,她們會像欣賞一副副偉大的傑作一樣,心裡生出無盡的喜悅和幸福。
臘肉雖然好吃,但是,如果洗不好,不僅沒了香味,還會有損身體健康。不過,時間長了,農婦洗臘肉也有了經驗。她們先用柴火或木炭火將肉皮燒焦,先清除熏炕時的煙味,再浸泡在溫水中,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后,再把燒焦的皮刮掉,用米湯或麵湯反覆洗,直到肉皮呈紅色,黃紅相間,使人胃口大開。
雖然,這些臘肉傾注了農婦們的辛勞,但是他們自家人是輕易捨不得吃的,他們把上等的臘肉作為年貨的禮品送給居住在城裡的親朋好友,讓他們分享山裡臘肉的香味。尤其是家中來了客人,他們顯得無比的大方,好客的農婦搭上樓梯,動作麻利地把掛在牆上的臘肉取下來,能幹的她們經過燒、洗、炒的程序,不多時,桌上會擺出臘肉炒四季豆、臘肉炒青椒、臘肉炒雞蛋、臘肉炒木耳、臘肉炒干香椿等等滿滿一桌臘肉席。一道道色澤鮮艷、味道可口、香氣四溢的飯菜,不僅使客人記住了臘肉的香味,也記住了熱情好客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