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拭去歷史長卷的塵灰,在一個稱為魏晉的荒唐年代,於紛繁俗世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卓然獨立、高標逸志的文人墨客——陶淵明。他穿越田園,或棹孤舟,或命巾車,指話桑麻,躬耕西疇;他含觴賦詩,琴瑟樂心,或倚南窗以眄庭柯,或流休憩以矯首。好一個聖潔、飄逸、浪漫、悠遊的隱逸詩人之宗。他也曾壯志凌雲,也曾躊躇滿志,也曾思大濟於天下。做祭酒,任主薄,當僚佐,為參軍,出任彭澤令,五進五齣官場,只為那不肯熄滅的為民之情,為國之心.可惜的是壯志凌雲的他又為何偏偏生長在這個不得意的魏晉時代呢?天意弄人乎?既然不能處廟堂之高,惟有處江湖之遠,將滿腔萬家憂樂之心藏於心底,撫凌雲而自嘆,舉杜康而空嗟,空懷滿腹詩書,一身才華而無路請纓。悲哉!為了拒絕心中那一方凈土埋下污濁的種子。陶淵明一揮袖,不為五斗米折腰,高吟歸去來兮。他歸隱了,帶着滿腔的悲憤與無可奈何。世與我而相違,心為行役,奚惆悵而獨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切似乎都沒有變,變的只是他的心靈。退隱后,儒家的安貧樂道、君子固窮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娛情詩酒、崇尚自然,盡享天倫,體驗農趣。相對於在污濁的官場里掙扎,他的歸隱是莫大的解脫,他找回了久失的純真與怡然。或許,我們應該感謝那個告訴他“應束帶見之”的官吏,是他使陶淵明最終決絕了仕途,歸隱田園。要不,中國的文化史上將少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陶淵明曲折迴環的人生歷程,他失去了太多,太多。然而,他又收穫了許多,許多。他於人生最不得意最困頓的低谷中發出了人生最豪邁最壯烈的吟詠,驚天地,泣鬼神,響徹了千年。他走了,於千年之前,但他又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的思考。他的飄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從幾頁文字中讀出,一種隱逸之美。他就是隱士,在殘破簡陋的草廬里也能飲酒賦詩自得其樂的人. 他把自己的一顆心放在了自己的詩中,他知道,會有人懂他,歷史會懂他。陶淵明三個字把歷史的紙頁也耀起了光芒。清酒。傲菊。陶公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