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鼓勵創新。語言是種交流的方式,更在無時無刻的更新。
從SZ到SD,再從SD到SB,無不意味着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遞進,然而遞進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着創新與跟風。當然,在某些時候,兩者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說第一個說SB的人是創新,那麼,之後隨處隨口就是SB讓SB流行起來的人們就是跟風。所以從根本上說,跟風成全了創新,無論好壞。
拋開創新,就跟風而言,我也有個小故事。具體是哪日,我已經記不得了,只是依稀記得事情的大概。那日與一群朋友聊天,於是我講了個從別人那聽來的故事,故事很可笑,但卻很難懂,當時我聽過後一副茫然的表情,也不知道笑點在哪,但經別人點透后才捧腹大笑起來,恍然大悟。終於,我把故事很生的講完了,本以為會冷場,因為這個故事太難懂了,但我料想的冷場卻沒有發生,大家哈哈大笑起來,這反倒讓我迷茫起來,難不成大家都聽懂了或是以前聽過?我把我的疑惑說出來,朋友為了揭開了答案。其實說來可笑,真正聽懂這個故事的只有少少的兩個人罷了,他們笑了,然後其他人見他倆笑了,也就跟着笑了,於是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就這樣起來了。所以,不得不說,跟風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
最近網絡上也颳起幾起颶風,什麼“元芳你怎麼看”,什麼“?潘?rdquo;,還有“我去年買了個表”等語言的“文化”,有時我真的挺佩服中國的語言文化的,就拿“我去年買了個表”來說,不知道的還真以為只是簡單的表面意思,中國語言當真是“博大精深”。但是這些和跟風有什麼關係呢?有人不解。其實這幾場“颶風”,本都是幾陣不痛不癢的微風,但跟的人多了,再加上網絡本身就是極好的傳播工具,這風自然也就大了,變得厲害起來,具有攻擊性。但對於這些,我都是擺着嗤之以鼻的態度。
一天分為白天和黑夜,世界也有光明和黑暗,凡事都有兩面性,跟風也不例外。試想一下,若是一個班級,本有寥寥無幾的人知道學習,其他人看這幾個人在學習,於是其他人跟起風來,再然後,班級里颳起一陣良好的學習風。幻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露骨。現實總是和幻想有差別的。現實是這樣的:一個班級,本有大多數人知道學習,寥寥無幾的人無所事事,整天玩,於是知道學習的人慢慢的跟起這股惡風,然後,越刮越大,越刮越大,最終,只有可悲的幾個人堅守着自己的陣地,倒也是意志夠堅定。
談大一點兒的,說中國的電視節目,有多少是跟着韓劇走的,沒營養的泡沫劇到處都是,搞得中國節目都快失去自己的特色,對於這些“韓劇式的中國劇”,倒不需要採用一棒子打死的方式,但何必如此勤奮刻苦的去學習呢?有那時間倒不如想辦法把自己的國劇好好的做好,讓別人跟着自己走。《美國之聲》是這樣,《中國好聲音》也是如此,《我是歌手》更是將這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歸根結底,其版權都是從荷蘭的《TheVoiceOfHolland》購得的。
中國大多數人的特點是愛湊熱鬧,看自己人打架,搞分裂,基本上都是擺着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高姿態。說的誇張了,你站在大街上,去人多的地方看,必定會看見有事發生。車禍啦,吵架啦,打人啦,只要這類事發生,看熱鬧的人比比皆是。本身幾個人的事情,非得搞得滿城風雨,且不說看熱鬧的人把路圍的水泄不通,但最起碼的公德心你跑哪去了?看見車禍,趕緊打120啊,就知道看,看這些增長知識?看見吵架打人的,你倒是趕緊勸阻啊,站那看笑話心情很愉悅?就知道跟風,跟歪風,看見泥就往裡鑽,活像個泥鰍。
跟風的人很多。跟風的人永遠不會有輝煌,因為他們的行為只是對先人的複製,他們都只活在過去。
跟風的事也不少,有一句哲人說過:“世上除了變是永恆的,沒有不變的。”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在新事物發展的時候,風更不會少。
所以,在這個多風的世紀,還望君不要盲目,勿失本心。
河南鄭州新密市英華中學高二: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