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身邊的“一中”人
——記我的舅爺爺唐梓洲教授
寧鄉一中528班賴驥揚
2011年寒假,我有幸與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唐梓洲教授取得了聯繫,在與教授的交流中,我獲得了許多啟示。
唐梓洲,1963年5月出生於湖南寧鄉,其母親是一名醫生,唐教授小時候一直跟隨着母親,母親在哪工作,他就在哪讀書,光小學他就讀過好幾所,先是橫市小學,後來又到了黃材鎮小學、崔平小學、申明小學……初中在鐵沖田心就讀,在鐵沖中學讀了半年高中后,於1978年春在那次數十人的考試中以第一名考入寧鄉縣一中,就讀於115班,後轉入114班,而在那次考試中,他的數學取得了滿分。當年他也是以總分第一和數學滿分考進鐵沖中學的。
唐教授小時候就十分勤奮和儉樸,當時他家的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差,但在他讀小學與初中的時候,只要下午不讀書他就會上山去拾柴,在他拾柴的路上要過一條河—溈水,但沒有橋。一到冬天,河水冰得刺骨,但他仍要淌水過河去拾柴。即使學習環境經常變換,即使是邊上學邊拾柴,但這些都未曾影響到他的學業,相反,這種艱辛反而促進了他的學業,使他對自己的夢想的追求更加執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於1979年以數學96.5分,物理93分……的優異成績考入我國最高學府—北大。而當時每一科的成績都是以百分制計算的,他的數學考分位於寧鄉第一,益陽地區第二(當時寧鄉縣屬益陽地區)。教授說道:“在高考前那年,我是玩了命的。”要知道當時的錄取率僅為3%,所以這玩命的成分該有多重啊!教授剛進北大時成績並不突出,因為北大畢竟是人才濟濟的地方,他所在的班就有好幾個各省的狀元。但他並未以北大人才多來安慰自己,他不甘落後,通過努力於1984年考入了中國科學院,並於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2年到1993年在德國波恩馬普數學研究所學習,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稱號;1994年他僅31歲就被特批晉陞為教授,同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1996年開始先後應邀訪問多個國際頂級研究所和大學,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演講,其中3次為大會特邀演講;在國際數學界的重要雜誌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其中有兩篇發表在國際拓撲學權威雜誌《TOPOLOGY》。他1997年成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榮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又稱總理基金),同年受聘“清華大學百名人才”,曾任清華大學數學係數學研究所所長。 2004年他的研究成果《調和映射與極小超曲面以及等參超曲面的幾何拓撲》榮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他現在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去年,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榮獲教育部長江創新團隊的稱號。
教授特別喜歡看書。他說,在他童年的時候,物質食糧貧乏,精神食糧更貧乏,什麼課外書也沒有。一次他姐姐從寧鄉三中借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數學卷》,教授說:“那時,那本書對於我來說是如獲至寶,我天天讀,夜夜看,讀了很多很多遍,真是受益匪淺。”我想在那個年代想得一本課外書都是這樣難,而現在什麼書都有,可謂琳琅滿目,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啊!
教授是一個特別隨和的人,在與他的交流中,他提起了他的童年趣事,語言詼諧幽默,很隨和,教授說:“小時候,你外婆帶我去橫市中學開會,那時我才四、五歲,出門時被人流擠到小河裡去了,然後是你外婆脫下自己的棉衣把我包着回來的。”教授還說:“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最美好,我在橫市街上,跟一幫小孩從東家打鬧到西家……玩玩三角板、洋炮子。”我想這也是教授對童年趣事的一種深切懷念吧。
在教授的空間里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晚餐時分,兒子一個勁的念叨,唉呀,好鮮美的魚啊!我卻在想念魚米之鄉的湖南……”顯而易見,教授雖身在北京,功成名就,但並未忘記生他養他的故鄉,沒有忘記故鄉的親人。教授是一位知恩圖報,重情義的人,無論多忙,他只要是回到了湖南,就會回老家看看,探望自己的親人和孩提時代的朋友,即使身在他鄉,也不忘送上溫暖的問候。
對於學習,我問了教授這樣一個問題:“您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學習方法?”教授的回答只是短短几句話:“首先身體要好,營養要跟上,其次睡眠要充足,然後是心情要好,不要每天愁眉苦臉,提高記憶力,學習才能上得去。”對於英語學習,教授也僅用一句話概括:“英語,沒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多記,多記英語的完整句子”。
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今天的唐教授足以成為一中的驕傲,但他給人的感覺並非是居功自傲,反而更多的則是一種平淡與隨和。
尋找身邊的一中人 標籤:書中人作文 身邊的一件事作文 我身邊的雷鋒作文 我身邊的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