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人類出現伊始,勤勞便作為一種美德相伴而生。於是,人類出現了文明,社會得以發展。歷史,便擁有了新舊世界的更替。
到了今天,勤勞者實繁,而逸豫者亦無窮。很多人認為自己智高一籌,即使不勤,也可獲得與勤者同樣的勝利。這是一種多麼幼稚的想法啊,在這個具有嚴格的優勝劣汰法則的社會中,不勤者,終將會被淘汰出局。永遠要知道智慧是在勤勞的前提下擁有的。正如古人言:勤者勤而成其智,逸者逸而就其庸。
而有些人恰是相反,認為自己是“愚拙”的“代言人”,即使成為一名勤者,也終將難成大器。這種想法更令人惱火,明明有着至勤之心,卻因對自身的多重顧慮而放棄,然“笨鳥先飛”之古訓亦已乎?
其實,“愚”與“智”,本來就無太大的區別。只有勤,方能成功,這是千年來學者大儒們共同的認識。就說愚公移山的故事吧,愚公之所以謂之愚,智叟之所以謂之智,乃天惟使然;而愚公移山填海,勤之至極,感天肺腑,是可謂大智,非常人之所及也。
作為一名學生,暢遊於學海之中,方可領悟到:彼岸,非勤勞者無可及也。在學習過程中,天賦固然重要,但勤與不勤,卻是決定學業成敗的關鍵。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是的,駑馬之十駕,之所以勝騏驥之一躍,此在於勤;流水之所以不腐,戶樞之所以不蠹,此亦在於勤。好逸惡勞者必將失敗,這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就說仲永吧,幼年之時便出口成章,天賦之高自不必說,但父親卻日日帶他拜訪親友,以顯才能。久而不學,最終淪為常人,令人惋惜。
古之聖人便有“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之訓;今天,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中,更是明確地提到——“要堅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為我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是的,天道酬勤。歷史和未來,都是屬於勤勞者的,而那些逸豫者,卻只能站在失敗的陰影中,孤獨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