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腳下的影子,從來不肯試着像誰。
———題記
人,生來,是要模仿的。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我自幼就不懈地模仿別人口中那些“好”的技藝,習慣,甚至是——性格。
幼時,在父母眼裡,毋庸置疑,我內向而怯生。遇到生人,我連頭都不敢抬,甚至在路上遇到熟人,我都下意識地想逃避。母親對我的性格無奈而擔心,總勸我外向些,期望我能與同伴同樣開朗健談。原來,外向即完美。
自那以後,我努力試着變得“外向”。我強迫自己抬起頭,揚起嘴角與陌生人微笑招呼,即使眼裡藏着深深的膽怯;遇到熟人,我笑着迎向前與他們主動說話,雖然無比窘迫。我每天都練習自然的微笑,模仿開朗的同伴,希冀與他們同樣健談。
終於,我似乎變得外向了。我學會了笑,學會熱忱地聊天。母親為我的性格的“轉變”感到驚喜和欣慰,我也成為了其他家長口中“別人家好性格的孩子”。我自以為掌握了外向的一切秘密,自以為怯懦已離我遠去。
可有一次,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一位同學借走了我的傘,一把我非常喜歡、非常珍惜的雨傘。次日,她卻還了一把完全不同的、破舊的傘。當我告訴她傘還錯了,她篤定道:“沒錯,就是這把傘。”我有理說不出,憋得雙頰發燙,委屈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真想在無人處悄悄哭一場。“沒事的。”心裡忽然有一個聲音輕語,“你是個外向樂觀的女孩”。於是我隱忍內心,假裝無事,繼續和她,和大家嬉戲笑鬧。可是,當夜幕籠罩大地,卧於窗邊,望着那令人捉摸不透的漆黑,四周寂靜無聲,內心深處盤旋着一種不確定、不自在,甚至有一種無以言表的壓抑,讓我莫名無助困惑。這,是我喜歡的自己嗎?
後來,在聽歌時,我無意間捕捉到了一句歌詞:“我腳下的影子,從來不肯試着像誰。”打了個激靈,如夢初醒。我即刻把它摘抄下來,細細品味。忽然有一種歸家的感覺,頓時清明了。即使是永遠活在陰暗之處的影子,也有獨屬自己的模樣,更何況一個活生生的人呢?是啊,不必偽裝,不必驚慌迷茫,若內向,那便內向吧,因為那就是我;若是外向,那也不錯,因為那仍是我。
如今,我再也沒有了當年的不安與無助。不必學着像誰的好性格,我會開心,會大笑;也會悲傷,會流淚。我像是一個矛盾混合體,是老師口中的“粗心大王”,也是同學口中的“搞笑擔當”,還是鄰居口中的“內向娃”,更是媽媽口中“犟驢子”。這些都是我,是多彩的我,像夜幕中的煙火,繽紛絢爛。而我就在其中,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人,生來,是要模仿的,可人和機器的區別在於:人是獨特的,是複雜的,正因如此,夜空才能燦爛,人間才會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