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11月上旬,(這裡指2006年11月上旬),11月19日也並非過了很久,但從1936年的10月19日記起,卻又顯的非常遙遠了。時間過的真快啊!70年就如此匆急而去,經不得人們思考和回味些什麼,滄桑的歷史如同一張白紙,在它上面勾勒着一條條的痕迹,觸摸着上面那深淺不一的勾痕,在不經意間兩個字響的格外醒目??魯迅。
在10月27日下午,《東方時空》專門為先生做了一次特輯,是先生的兒子周海嬰講述生活中的父親。若不是這次節目,又會有多少人記的8天前是先生的祭日呢?在以前的腦海中魯迅這個名字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通過先生兒子的敘述,在我面前又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先生真實的一面。
先生的一生是冷峻與沉重的,以至於先生的文筆也隨性格一般,不似一些作家的閑適、散淡,沒有那種詩情畫意的味道。先生的文字字裡行間都有着一種凝練、冷峭與沉重,壓抑的氣氛中似乎又品出了許多。有些人卻說先生的文字太悲觀,但如果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是一些風花雪月的東西,那我們又怎能體會得到當時社會的黑暗?那個時代在我們的腦海里也許只剩下空白了。
先生生前是孤獨的,在多少個夜裡,昏黃的燈光下有先生寫作的身影,先生用手中的一支筆,向整個中國黑暗的社會發出厭惡的《吶喊》,一個人“橫眉冷對千夫指”,毅然同腐朽勢力作着鬥爭,將整個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從愚昧中醒。先生在年輕時曾學國醫,想拯救病痛中的人們,但越來越多的庸俗麻木告訴先生,醫治人的思想比醫治人的體膚更重要。先生棄醫從文後,做的也是一個“醫生”,醫治人們思想的“醫生”,他的筆便是“手術刀”,剖析着整個社會,他在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時也在剖析着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晨,地平線發出漫漫長夜的第一絲微光,是先生用手中的“手術刀”劃破了長久以來籠罩在中華大地上的黑暗。
然而先生逝世后卻越發顯的冷清了,只是在語文課本中偶爾學到先生的一兩篇文字,其他的確實也沒什麼記憶了。事實也就是如此,先生確實是越來越寂寞了。在現在談起來:“你的偶像是誰?”“周杰倫……”等一大堆所謂“星”的名字湧現出來,而又有誰會提到先生?我看即使有人提出來,也會遭到周圍人的嘲笑,而事實上根本沒有!真的很難想象又一個70年過去后,會不會有人不知道魯迅是誰?想到這些心裡經不住悲涼起來。在現實生活中的今天,難道先生的思想過時了?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了?中國最危難的時期過去了,難道先生的文字也只能被一筆帶過了?難道先生的文章也只能作為一份文化遺產永遠的封存在魯迅紀念館了?
的確,戰火紛飛的年代早已逝去,那個黑暗令人窒息的社會也一去不復反了。在多少年後還會有人重新拿起“投槍”戰鬥嗎?“這樣的戰士”還會有嗎?在幾度深思與徘徊之間,我深信先生的一切是不會被時間沖淡的。
只要有先生的文章在,先生的思想就不會被抹滅,只要有先生的書,就會人讀,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也就會持久永恆的傳承下去。先生帶着一顆不沾染世俗的心走了,可他的精神還在,正如臧克家給先生寫的一首詩一樣:“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後記:正值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特寫此文兼緬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