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乾隆年間有兩個書法家,一個極認真的模仿古人,講究每一筆、每一劃,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橫要像蘇東坡的,某一捺要像李白的。自然,一旦練到了這一步,他便頗為得意。另一個則正好相反,不僅苦苦的練,還要求每一筆、每一劃,都不同於古人,講究自然,直到練到了這一步,才覺得心裡踏實。有一天,第一個書法家嘲諷第二個書法家說:“請問仁兄,您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呢?”后一個並不生氣,而是笑眯眯的反問一句:“也請問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筆是您自己的呢?”第二個聽了,頓時張口結舌。第一個書法家毫無新意,除了沒完沒了地重複別人,實在是一無所有,極不可取;第二個書法家則孜孜不倦地鑽研,造就自己獨特的風格,做到了“我就是我”!
由此可見:人要從沒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不要泯滅了自己的個性,一味的模仿別人。那樣只會迷失自我,連自己的命運自己都把握不了了。
因為我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我沒有在這個大千社會裡沒有喪失自我。我隱藏在茫茫人海中,雖然沒有初中的才貌,但我有進取的心,有崇高的理想,我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不願隨波逐流。在《未選擇的路》中弗羅斯特曾寫過:“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只融於大眾的我便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平凡人。我不願去走別人庸俗的老路,去過跟別人同樣庸俗的生活。在偷覷他人的同時,也否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