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里,最愛讀《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今雖記憶力一日不及一日,當還能吟誦一二,在心靈的深處,似與自己抵足傾談。荷花之美,在於她的清澈通透;花有花之美,葉有葉之奇,紅花顯綠葉,綠葉護紅花。這是一種大自然的協調,一種讓人暢放心情的美麗或說是感動,相互相伴,搖弋自得... ... 漫步荷田之畔,但見荷花各式各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嬌似羞,惹人遐思;盛開的花兒,似笑似舞,讓人駐足;還有的迫不及待蛻去外邊的幾瓣,中間的蓮蓬,讓人想起母親,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風吹來,荷花左右搖擺,翩翩起舞。荷葉托着荷花,有節奏地跳舞。荷葉襯着荷花,美麗極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蓮花別樣紅。”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楊萬里的詩。荷花的顏色是淡淡的粉紅,花瓣上略帶點白,給人一種純潔的感覺。 荷花沒有牡丹高貴,也沒有竹子的堅毅,但它卻有着一種清純超俗的美。雖然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很純潔,並不顯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麼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氣中飄蕩着,在悶熱的空氣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讓人心曠神怡。立於荷田之側,世俗之心淡了,你會擁有一種曠達的境界,一種超然的心情便會油然而生。與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樹,但那棵樹的葉子上多少粘上了飛揚的塵土,他的枝幹上難免有傷痕纍纍。一棵孤獨的大樹可以撐出一片孤獨蒼涼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蓮花荷葉,給人的是恬靜、曠遠、雍容,雖貴而不華,雖傲而不形單影隻。她有一顆 悲苦的心,已經過千瘡百孔的滄桑,卻用生命的綠葉,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脫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獻給人類——這是一種怎樣讓人敬仰的品格! 愛蓮,還源於對故鄉的記憶。 很小的時候,家鄉很窮。茅檐青苔,牛耕人種,雞犬之聲相聞;青柳碧水,裊裊炊煙,農人荷鋤而歸。如今想起,那是詩歌的意境。 但是這窮,並非那時的感覺,更多是現在對比之後的心情。那時候,吃什麼,穿什麼,似乎並不重要,那種感覺已經淡忘了,遙遠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邊等待三叔隔半天才會拋來的老蓮蓬,那種心情是多麼的富貴。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窮,哪怕是老蓮蓬也是捨不得吃的。也許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讓三叔疼愛罷,他總是能夠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滿足一下我滿口清香的需要。他經常調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會燦爛一笑。 那時候采來蓮蓬之後,把蓮子從蓮蓬中剝出來是我們這些孩子的任務,我們也樂此不疲,經常進行剝蓮子比賽,誰剝得多,或許就會得到老人的獎勵。那時候,一顆蓮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會讓別人羨慕半天。 剝出蓮子之後,大人就會拿出蓮刀,以一種熟練得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開始割開蓮子的殼。我們這些毛孩子便在一邊幫着把白白的蓮子從割破的蓮子殼中撿出來。經過烘乾后,蓮子的製作就算完成了。當年,很多農戶就是靠這樣的蓮子置辦了家庭用具,湊齊了孩子上學的學費,購買一年之中的油鹽醬醋……小小的蓮子,為老家那些憨厚勤勞的父老鄉親帶來了踏實和依靠。我無法猜測他們的心情,但我終於理解了鄉親們那種近乎苛刻的“吝嗇”:因為這蓮子是全家的經濟活水,因此不是孩子們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過冬時,那田裡只剩下殘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確是農家不盡的菜籃子。有客人來了,主人家拿不出菜來招待,男主人便會挽起褲管子,走進荷田,用腳在荷田裡面踩着。當忽然不動時,兩隻大手往下用力挖,一會兒一根粗壯雪白的蓮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沒有荷田,忽然來客,那家主人也會和鄰居吆喝一聲,走進田裡,挖上幾節藕回家,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就成了。 現在想起那些貧窮年代和蓮子有關的故事,很感人,也難忘。那種純樸的讓人感動的農村特有的片斷,就像五味的橄欖,不管你如何咀嚼,總是興味綿長而讓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鄉,帶着孩子在荷田邊漫步的時候,孩子總會提出很多在我看來很無理的要求,諸如摘一朵荷花玩,諸如摘一個嫩蓮蓬吃。路過的鄉親總會毫不猶豫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我還是大聲地喝斥制止,總會惹來鄉親大驚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個蓮蓬有什麼關係?又不是當年了! 呵,是呀,不是當年了。如今故鄉“志棠太空白蓮”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蓮子已經過太空育種,故鄉人民已經把蓮子作為發家致富的工具,已經不是那種靠它過過小日子的時候了。 年少時讀皇甫松的《採蓮子》,心醉神迷: 船動湖光灧灧秋, 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 遙被人知半日羞。 詩歌清新雋永,好一幅江南水鄉的風物人情畫,那單純而多情的採蓮女那大膽而羞澀的心情似乎躍然紙上。但是,以往只是把它當作詩人的目光,詩人的抒情方式。如今看來,蓮子在故鄉人們的眼中,也不僅僅是養家糊口的作物,不僅僅是發家致富的寶貝,夜闌人靜,漫步荷塘之畔,抑或也能感受到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的美麗和恬靜呢,那淡淡的憂傷只讓詩人獨個兒去品罷!愛蓮說 標籤:愛蓮說作文 愛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