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宏,來看看,你喜歡哪一個?”
眼前,突然出現了兩個別緻的髮夾和5個晶瑩高雅的吊墜。
我的心快樂地一顫,連連道謝:“大嫂真客氣,這些真是太漂亮了!恩……我就選它倆了!”
我挑了一對粉紅亮鑽的髮夾和一條瑪瑙色的小吊墜。
“真是太謝謝了!”我看着大嫂說道。隨即戴上了它們。
整個過程中,大嫂都面帶微笑,對這些飾品如數家珍,見我如此欣喜,更是欣慰不已。
從新疆不遠萬里回鄉探親的大嫂大哥的臉上,滿溢着藹親切的笑容,我突然明白了,原來送禮物和收禮物一樣,也是那麼的令人欣喜。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記載道:“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來而不往非君子”。
禮尚往來,不僅是我國傳統,更扮演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通過它,我們可以把友情變得根深蒂固,可以把愛情變得始終不渝,可以把親情變深刻透徹……“禮尚”,是祝福的載體,是真情的流露,是永生的紀念,是美好回憶的指向標。它是寒冬的陽光,是酷暑的陰涼。
於是,中國人一絲不苟地踐行祖宗的教訓。
大至國家:開闢絲綢之路后,在興盛的買賣之餘,便有了鄰國間互贈特產的風尚;唐太宗推行的“恩威並施”政策中的“和親”政策,更是以金枝玉葉的公主為“大禮包”,促成了兩地域的和諧局面;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不僅宣揚了國威,更是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互換當地特產,建立了外交關係;改革開放的今天,贈台熊貓“團團”“圓圓”與開通的台灣——大陸周末班機亦有絲縷的牽連,祖國的統一,指日可待。
小至百姓:親友聚會,生日慶祝,節日互贈……其中,紅包便是很傳統的例子。
人們醉心於“禮尚往來”無非照應了我篇頭實感——贈予和受贈,同樣的快樂。
當我們用真心和細心外加一點慧心釀製了最美的“佳釀”——禮物后,成功的滿足、祝福的真誠、禮物被激動地接受后的自豪和欣慰,同時也給我們贈送了一壇不可多得的佳釀,香醇度決不低於前者,猛烈度和持久度甚至會超越前者。
而當我們在節日里收穫祝福時,往往會感動地落淚——前提是這是一份真誠的禮物。
記得上次我送月一水晶蛋,這本來很平常。然而包裝卻使她感動地落淚,一時間還令我手足無措。只因為,包裝是一片漂亮的落葉,一片後來被月做成標本保存起來的落葉。或許你會覺得她傻,但是這卻是人之常情:幾年前和她漫步於林蔭道中,她望葉興嘆,嘆葉的高雅和自由。便喃喃道“真希望有人能送我樹葉……”我便默默地銘記在心。
其實,收穫禮物的幸福就是如此地簡單,簡單到不花一分錢,不流一滴汗,不賤賣一句諛辭,不卑躬屈膝一寸……然而,卻是要用耳朵,用眼睛,用心。
收禮方除了感動,再者就是自豪。我們摯友的之多、之真而自豪,為親人始終如一的愛而自豪,為情人的浪漫而自豪。隨之而來的激動、欣慰、永世難忘……我便不一一列舉了。
由此可見,只有用一顆真誠的心,才能真正做到禮尚往來,才能使之充分散發光彩。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人們掙扎在物質漩渦四伏的海洋深處,與“禮尚往來”的真諦,漸行漸遠……
在校學生,為了顯示身份,為了虛榮和面子,一律買最好最貴的禮物,他們認為,價格便是真心的pH值,殊不知禮物因為pH值過高而成為了腐蝕性極強的鹼。
社會中的“禮尚往來”更是面目全非。昂貴的煙酒、鑽石珠寶、鼓囊饢的紅包,將換來行賄者的心愿;你幫我的老婆升職,我幫你的兒子陞官……於是,越來越多的腐敗官員,越來越多的無能領導,越來越多的腐敗工程,越來越多的不被給予理睬的投訴,越來越多的不安定事件……照這樣“禮尚往來”下去,我們的“和諧社會”將是水中月,夢中花;興復中華的目標也會將會是海市蜃樓!
聰明的中國人,醒醒吧!“禮尚往來”的古訓並非着眼於“禮”,而是“尚”!只有當我們擁有了高尚的品質,崇高的人格,純潔的心靈,真誠的心意時,我們才有資格提起“禮”!讓我們重操真諦,為祖國的繁榮富弘揚真正的“禮尚往來”,踐行行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