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是去過幾處別的城市,但大都是急促的,印象尚淺,就像隔着煙雨看遠處的燈火,只知道一個大概。恣意在我腦海的,說實在的大都是家鄉。畢竟我還小,未必要去做顛沛流離的“遊子”,未必要離開牽動內心的家鄉,未必要承受思鄉的惆悵。
我的家鄉坐落在陽江白沙再過325國道這邊,無非也是個平凡的小村莊,名稱:望牛崗。起先,我也是很好奇的,好奇村子為何名為“望牛崗”,莫非這裡曾經是一個放牛的天然場地,在這裡可以望見許多牛;莫非……總而言之,我聯想的大都與牛有牽連的。白想到底是沒多大意思,終究要問一下長輩,但問長輩,可能他們又會說:頑皮,一邊玩去。不問罷,這問題也就擱置至今。
記得舊時,每當使人痴醉的黃昏不知不覺地來臨時,青草恣蔓的草坪上便灑下了一層薄薄的金粉,如同給草坪穿上了一件傳說中的“金衣”,聽着鳥兒創作的悅耳的妙音,看着滄桑老樹的搖擺,你躺下來,任清風撫過你疲勞的身軀,任軟綿的小草慰籍你空虛的靈魂,任自然的黃昏洗簌你污穢的人生。天空的碎雲染上不可名狀的神秘顏色,那是黃昏惹的。這時,聽,成群的小孩已在草坪上遊戲了,那笑聲,怡然地浸入心底。
家鄉還有一處奇特的“建築”。說它是建築,又覺得有些不合常理,因為它是純粹的天然形成,裡面卻還有人工築成的僅是一個奉神台——這是村裡的廟。奉神台是用普通的磚徹成的,有三級台階,最高那擺着兩個插香的手工粗拙的瓷陶,兩旁也各附上一個,最低那是擺祭品的。這奉神台,質樸粗糙,看似已有些歷史了。普遍的廟大抵是全用磚徹成的,但我們村子的廟僅用磚徹成了一個奉神台,包圍奉神台的是竹子與樹木。竹子與樹木代替了毫無生機且硬綳綳的磚。其藝術是自然風格,與我們更為貼切。每當來此祭神時,風輕吹的沙沙聲,婆娑的樹影,清脆的鳥語,自然的泥土之香。使人舒暢得有理。
村子的東南方向有一個半圓且大的石窯。石窯上已是芳草肆意,據說這個石窯以前是造磚用的,如今也不成樣子了,倒像是個小山坡。我也曾想進到窯里去看個究竟,但裡面黑漆漆的,況且我又沒看見過別人進去,裡面都不知道有什麼嚇人之物,想想就悚然不進了。
河也很多。小河,大河。夏季來時,聽着那厭惡的蟬聲,全身浮躁,便與兒時夥伴到河裡玩玩水,聽聽魚群的唼喋聲。倘若划著小船遊行其中,那便更具詩意,周遭的樹木漠楞楞映在你身上,一次又一次。
有誰不喜歡靜謐的夜晚?有誰不喜歡如幻的月光?有誰不喜歡依偎在奶奶身旁聽那古老的故事?當黑夜籠罩着整個村子時,我們撲着葵扇坐在樹下,月光拍打着我們,幾個幼童在細聽傳說。月光如水,風吹夢生……
我願意躺在草坪上,聽水的急湍,風的疾促,看花開花落,天邊破曉。
廣東陽江江城區茶山中學初二:郭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