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航的船隻,最終的歸宿是港灣,遠去的飛鳥,永恆的牽挂是森林;奔波的旅人,無論是匆匆夜歸,還是離家遠去,心中千言萬語,時時惦記的地方是——家。
家的意義很具體,具體到一把椅子,一隻小狗,一株草,一塊石頭;家的意義又很模糊,模糊到只是一種概念,一種方向,一種感覺,一種象徵。想家了,完全可以進行一次返鄉之旅。然而,有時候,待你回到那個日夜思念的地方,你又會覺得他少了原先的光澤。故鄉早已物是人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世事變遷,兒時蹤影,難以尋覓,於是歸鄉的人又失望而歸。然而跨出家門那天起,對家的的眷念,又會湧上心頭。
遙盼,回家,失望。失望,盼望,回家。一次次地重複,遊子們在不盡的奔波中忽然感到迷惑,不覺問道:“鄉美何在?”這是一個很簡單卻又很難說清的問題,在歲月的長河中,李白問過,杜甫問過,甚至是更久年代中無數百姓或文人問過。這一問就成了歷史,無人回答。他們只能用奔波解釋,用奮鬥來尋找,算是給自己或是同樣的遊子們一點兒安慰。
哭過了,笑過了,愛過了,恨過了,拼搏過了,追求過了,還求什麼呢?累了,無牽挂了,不妨就在腳下的那片黃土下安息。枕一片黃土,蓋一空繁星,真是以“天為蓋,地為廬”,嘴角掛着微笑,沉沉地睡去,一世又一世,一代又一代的滄桑,在彈指間劃過,在黃泉路上相遇,訴說著自己今生的經歷,細細想想,好好品味,自有一番感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家,永遠在路的前方,牽引着你一生不息的腳步,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精英,風霜雪雨,一路向前走去,待你不奔波時,倒在地下的黃土,奔向黃泉路無怨無悔時,你便找到了它——親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