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得想起母親給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小時候我考的不好,母親總會說:“別擔心,還有下一次。”等到後來,我考的不好,會主動說:“媽媽,這次考的不好沒關係,還有下一次。”
對母親這話我自然是一笑了之,可仔細想想,這種對這一次的沮喪沒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而是化為對下一次無限期的期望——於是,這也成了我小學成績不好的源頭。(由頭中明明兩個要點,第二段中卻只提一個了;既然只提一個,開頭為什麼要寫兩個?)
不由得又想起古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首詩歌大家小學就會背,可又有誰能真正做到呢?這一次考的不好,沒關係,我還有下一次呢。這次就算了。於是該玩的不會少玩,該睡的不會少睡;這一次動車出了事,沒關係,下一次我把交通燈調調好就是了,於是該偷工減料的不會少偷工減料,該拿的不會少拿。
身處困境的人們,覺得四周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於是對未來的期待,變成了這黑暗中的唯一光芒。有誰有權利剝奪這光芒?關鍵是,一些人心中只留下對未來的期待,而忽視了自己的實際,盲目地幻想下一次會如何如何好,以至於在黑暗中越陷越深。“還有下一次”成了逃避現實的借口,成了自甘墮落的根源,這並不是“下一次”本身的過錯,而是人們沒有正確地認識對待“下一次”的做法。
荀子在《勸學》中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金石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堅持中被鏤空的,倘若失敗了一次便放棄,即便是朽木也不會被折斷。“還有下一次”應當成為人們堅持下去的勇氣,面對這一次的失敗,不應沮喪,不應放棄,而是應當找出這一次的錯誤並反思,讓其成為下一次成功的動力。一位同學,高考語文考了125分,可誰能想到他一篇作文曾寫了十二遍?倘若他作文第一次沒有寫好,就把作文紙捲成一團扔掉,或自怨自艾,或大罵老師沒有眼光,怎會有高考的125分?同樣的題目十二遍,不說“滿紙辛酸淚”,也是“滿紙痛苦汗”,倘若沒有“還有下一次,我一定寫好它”的信念,他能堅持寫下去,從而頓悟而後脫胎換骨?還有下一次,希望就在前方,只要我們注意讓我們摔倒的石子,不斷拼搏進取,怎能不成功?
現在考場依舊時不時的失意,我還是會對自己說:“沒關係,還有下一次。”不過,說完這話后,我不是蒙頭大睡,而是反思自己前段時間學習的不足,從而改正自身的錯誤,我相信下一次,我會有回報。
下一次,如同明日的太陽,既是未知,也是已知,既是重新開始,也是今日的輪迴。你若是把“還有下一次”當成混日子的借口,那麼下一次的“幸運”永遠都不會降臨在你身上;你若是把“還有下一次”當成前進的動力,那麼,成功便在不遠的前方。
初二: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