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酷愛讀書。俄羅斯文豪高爾基說過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我始終銘記在心裡。我讀的書很多,不管是童話故事還是歷史知識,不論是古典名着,或者是當代小說,我都品讀過,不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三國演義》。
原來總聽別人說三國中的曹操這不好,那不好,我想:耳聽為虛,我要親自看看《三國演義》。於是我拿起了書架上最頂層,已經佔滿灰塵的一本《三國演義》,這是明代羅貫中寫的,當時,心中就充滿了疑慮,從三國到明朝要一千四百多年,這一千多年前的事情,羅貫中能知道嗎?打開書,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第一章。打開之後,我傻眼了,一篇有好多不認識的字(當時我才上幼兒園大班),我結結巴巴的念:“話說天下大----大什麼,分久必合---”“行了,”媽媽說。“這裡有很多字你不認識,我給你讀吧。”媽媽選了幾段,耐心的給我讀了起來,但是玄德都是一些關於劉備的片斷,像什麼“桃園三結義”呀,什麼“破官兵三英戰呂布”呀,對我研究曹操沒有什麼好處和幫助。
過了幾年,大概是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吧,我再一次拿下了那本《三國演義》看,而那是時,我已經會用文言文字典了,我知道的古文知識和字音也多了很多,自己藉助文言文字典獨立閱讀已經不成問題了,於是又開始讀起這本書。讀到書的後面,我越來越覺得三國演義裡面有偏向向劉備,批評曹操的過多。我開始疑惑,難道曹操真的像眾人所說的那樣奸詐醜惡嗎?
過了一段時間,我去同學家裡玩,無意中發現了他家的桌子上擺放了一本陳壽寫,裴松之編譯的《三國志》。我立刻想到:雖然人們都說曹操不好,但我還是想知道他在正史上的形象到底是如何的,陳壽是晉朝人,有些事情也許他還經歷過呢。想到這裡我走到同學爸爸面前,把我的疑惑告訴了他,他聽了以後,笑笑說:“其實《三國演義》里的曹操是文學形象,不是歷史形象,是從文學的角度來描寫的,《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不能當歷史來讀的。”聽了他的話,困擾我很多年的心結終於解開了。接着叔叔又說:“如果你想讀三國史,可以把《三國志》借給你看。”我欣然拿去讀了。
讀了以後,我了解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曹操。通過看書,我發現曹操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他也有很多的有點,例如,他很孝順,在陶謙部下殺了他父親后,他果斷出兵替父報仇。
這是我與書的故事,它讓我明白了,書上寫的不一定全對,古人云:“兼聽則明。“我們不能只相信一本書,只有讀書,加以思考才能得到讀書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