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遊記隨筆>閬中—夢裡尋它千百度

閬中—夢裡尋它千百度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旅行中最有意思的片段就是尋找那些有謎一樣似曾相識的感覺的地方,因為欣賞便滲透着對它的了解與想念,有的地方去過無數次也未必有心動的感覺,而有的地方人生僅此一次旅行,便記憶猶新無限深情,每每到過的地方,都是因為旅行的而留下了走馬觀花的足跡,如果沒有感覺的地方停留也是徒勞的。閬中,因為這次來的目的不同,有關於母親的兒時的回憶才會新奇而感懷。每個人無法忘記的是自己的故鄉,縱使千山萬水也要尋根,離開這裡又回來走走,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母親十五歲便從這座縣城走出去,一去竟離開了兒時所生活過的地方四十年,如今退休了,有時間可以出來旅遊走走看看時,便欣然想起了這座城,此行是尋回故鄉,她的回憶至今竟依然清晰,記憶中的華光樓、清真市、回民街、團結路、勝利路小學,東風中學,穿梭了太長的歲月,終於又回到此看看,如今事過境遷,物是人非,外婆嘴裡常念叨的她最喜歡吃的是閬中的油茶和蒸饃,以及如今不再任何地方再吃的羊雜碎面,因為只有閬中的記憶中才有的味道,彈指一揮間,一個當年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晃到了退休,不禁感嘆人生真短暫,當年的小孩如今都已同她歲數相當,大多五六十歲了,像她一樣從故鄉的四合院中走出的人如今又都在哪呢,是否也有濃烈的思鄉情,這是一次沒有任何嚮導的旅遊,母親就是我們最好的導遊,我們來看看她曾今居住的生活地,在這裡依然留着民風淳樸的鄉音鄉情,當地人純善熱情,不管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還是十來歲的孩子向他們打聽任何事,都會非常愉悅。

  我們非常期待找到母親曾今住過的四合院,真怕只有零散的線索。不出意外的標誌性的華光樓依然屹立在古城中,清真寺依然留存至今,當年祖爺墊租的房子通過母親記憶與辨識,那個當年門牌號是團結路五十號的人家,我們隨行一路打聽才知道,當年的團結路如今變成了禮拜市街,這條街這條巷依然深情瀰漫著市井氣息,嗅覺中撲鼻而來的牛羊肉味如此濃烈。禮拜市的五十四號也是現在的一家馬姓大院,在走入深處,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個標誌的四合院,古樸的生活氣息,寧靜而雅緻,一眼便瞥見一棵常年生長而體型健碩的柚子樹,據母親的回憶,當年居家的地方還有口大的方形水缸,現在已蕩然無存,時代的變遷,雖然物是人非,但不經意間就能感受這院內的生活。記憶中當年祖爺在此墊租的房子,一大家人生活的屋子就在此,時光拉近了距離,模糊了視野,彷彿看見了當年跨過門檻進進出出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古色古香的長門在一天晨曦中是敞開又在黃昏夕陽下關閉,彷彿能在黃昏浮動的院內,燈火闌珊處,看見那個年輕正盛的男子行色匆匆的回家與家人一起用晚餐的教書匠,祖爺教書當老師,那個詩書滿腹的滿清秀才,後來在學校里跟外國人學了八年英語,在當時閬中的中學里教語文和英語,這樣一間屋子便是當年那個窮教書匠憑自己微薄的收入墊租的房子,並養活一家老小,精打細算的過日子,母親的記憶便是我們的見證,一段多麼值得回味的人生片段,那悄悄流逝的人生正滲透進了生命中。

  閬中,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現在也因為是母親的故鄉而依戀,去到過江南,體驗柔情婉約的水鄉人家,這樣的川北民居倒也大氣端莊。流轉了千年,變換了年代,可流年分明安然無恙,絲毫沒有改變它的氣息。沒有現代都市的浮華、喧囂。如果你體會了城市生活的膩,可以找尋這一處不起眼,卻讓心寧靜的地方,體會尋常人家在這裡的悠閑平淡的市井生活,嘉陵江畔的閬苑仙境,一磚一瓦記錄歲月的滄桑與變遷,洗盡鉛華留下那斑駁的城牆中深深勾勒的歲月痕迹,凹凸的青石板路、中國標誌性的四合院瓦房,山水的寫意,自然比別處佔據人氣和優勢,好山好水就會是好地方,因為是歷史文化古城,關於三國時期的大名鼎鼎的勇猛大將張飛,關於滕王閣、錦屏山、明代白塔、慕名而來的遊客自然很多,而於我來說,卻同樣是從聞名中外的世界文化旅遊地都江堰輾轉到另一座文化古城,自然很親切,在這裡能感受的雖然也有休閑吃喝的商業氣息,但也僥倖保留下它的原滋原味。

  觀戲台上的川北皮影,聞着那街頭巷陌傳來的醋味飄香,進張飛廟尋找三國故事,到街邊品嘗地方小吃,閬中的牛肉,保寧醋、蒸饃隨處可見,這座古城還有獨特文化底蘊,站在那狀元牌坊下,曾幾何時懷揣着多少人的夢想,閬中的文廟和貢院一起,構成古城一片全國罕見的科舉文化區,在這裡索性養住了幾分人文余脈,體現了當時近乎苛刻的國家正式科考,在這裡走出過唐代狀元尹樞、尹極,宋代的狀元陳堯叟、陳堯咨,還是西漢歷算天文學家落下閎故里。在這裡人與自然,自然與文化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古街任何一條巷子,都保留下川北赤腳小鎮的地道生活,就算是“農家樂”的客棧,商人也讓它多保留一份多了份文人氣息,大致他們的精神坐標里有着貢院散發的書香氣息,任何一個以姓氏命名的四合院里彷彿真的會有寒窗苦讀的狀元走出,古樸的陳設都盡量保留着精神,你所能見到的是這裡沒有高大挺拔的鋼筋水泥樓,別一番寧靜的氣質,填補了精神空虛與浮躁。不需要任何廣告形式的招攬,就在這裡找到心的安靜,好地方會有人涉足而去的,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越過了每一代人的生存,增添了自信,享有盛名。每家的院落都保留翻修和維持原有的風格,當年的大戶人家在自家院內賞月、聽戲,精緻的木格子窗,木樓的扶梯,樓上樓下,正房、書房和廳堂,庭院深深,燈籠高掛,倚窗而望你便能想象到幾代同堂的生活。

  正如歌曲《閬中之戀》那般深情的回味閬中,因為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積澱,使它散發出特有的知識分子的氣息,這裡不是管是武將還是文人都是兼容的,因為註定在這片土地中生根發芽的是賦予他們有着文人墨客的聰明智慧,也有武將的豪氣衝天,忠肝義膽。

  一條小巷,一道風景,一座城,一些人,心裡滋生着滿足,中國式的靠譜生活,那恍如隔世的老屋,有院內一樹一樹的花開,待春柳發新芽,待燕子飛來屋檐呢喃,在每一個清風朗月下,訴說不盡的年華往事,凡塵來往,有時也只作了匆匆過客。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風景,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沒有遺憾,並不傷感。人生的旅途不在乎目的地,只求圖內心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