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遊記隨筆>重訪古隆中

重訪古隆中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十年前,我曾匆匆訪游古隆中。那時,對諸葛亮隱居隆中只是一個初步的印象。最近我讀完《諸葛亮文集》后,又萌發了重訪古隆中的念頭。恰遇一次難得的機會出差南陽,順道襄陽,使我有充足的時間對南陽武侯祠和襄陽古隆中進行一次細細的品味。

  南陽武侯祠,雖然是南陽人民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的一座祠堂,但因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話讓南陽人把武侯祠經營得風生水起,遊客如織。以致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真的以為就是在武侯祠卧龍崗上發生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其實,南陽人據理力爭,說諸葛亮先生“躬耕於南陽”早已成為歷史上的一段公案,我們大可不必為此而費口舌。事實上,現在的古隆中,早在東漢時期,屬於南陽郡鄧縣的一個小山村。因離襄陽較近,隨着歷史的變遷,而劃歸襄陽管轄。南陽與襄陽對諸葛亮先生屬於何處,隱於何地如其共爭,不如共尊。這才是應有的歷史態度。

  還是讓我們追尋歷史的足跡,去看看諸葛亮先生在隆中隱居的日子幹了些什麼吧!

  公元19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諸葛亮先生於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其父諸葛珪,時任太山郡(今山東泰安)郡丞。諸葛亮五歲時,生母章氏去世。八歲時,生父諸葛珪去世。幼失雙親的諸葛亮從此與繼母、長兄和弟妹只好隨辭官回鄉的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公元195年(興平二年),袁術任用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亮與弟妹隨叔父一同去豫章(今江西南昌),以後又輾轉至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然後不到兩年時間,叔父諸葛玄又病逝。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帶着弟妹搬出襄陽,在離襄陽二十餘里的南陽郡鄧縣隆中山村躬耕讀書。從此,諸葛亮在這裡隱居待時長達十年之久。一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走出隆中,圖謀大業。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期間過着半耕半讀的生活。時值青春之際,風華正茂。躬耕苦讀之餘,或彈琴,或訪友,過得到也逍遙自在。然而,對胸懷大志的諸葛亮來說,圖謀天下大業才是他最終的抱負。為此,他在這裡日夜博覽群書,廣泛交友,雖深居山林,卻心憂天下。

  在隱居隆中的日子,有三個人對諸葛亮日後的影響很大。這就是龐德公、司馬徽和黃承彥三位襄陽名士。襄陽名士龐德公,知人善鑒。當時荊州牧劉表多次延請他出仕,他斷然拒絕。而對比他年少的諸葛亮卻倍加讚賞。諸葛亮對龐德公尊敬有加,史載“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而德公初不令止。”就像屺下老人考驗張良那樣。諸葛亮誠心求教,讓龐德公心中暗喜。後來,他竟稱讚諸葛亮為“卧龍”,並提齣兒子龐山民娶諸葛亮小姐為妻,與之聯姻。另一個與龐德公有相同氣質風範的司馬徽,與龐德公在魚梁洲的宅宇隔水相對。諸葛亮也經常上門拜訪。司馬徽對諸葛亮也十分賞識。他曾對諸葛亮說:“以君之才當訪名師,益加學問。汝南靈山豊公玖熟諳韜略,余嘗過而請教,如蠡測海,盍往求之。”他親自引諸葛亮前往靈山,拜玖為師。史載:亮至山拜玖為師,居期年不教,奉事唯謹。玖知其虔,始出《三才密策》、《兵法陣圖》、《孤虛相望》諸書,令揣摩研究。百日,玖略審所學,皆致其奧妙,乃遣亮下山以所學拯救斯民。司馬徽不僅為諸葛亮的人生引路,還在關鍵時刻為之助一臂之力。後來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徽時,司馬徽向劉備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正是因為司馬徽對諸葛亮、龐統的極力推薦,才上演了後來劉備“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隱居襄陽的名士黃承彥,深愛諸葛亮才華出眾,品學兼優,竟自作主張將自己的女兒引薦給諸葛亮。《襄陽耆舊記》載:“彥對亮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許,既載歸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這段千古佳話,不僅反映黃承彥慧眼識才,也展現諸葛亮重才不重貌的人生價值觀。

  在隆中,諸葛亮還結識了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龐統、馬良等人,皆一時名士。他們志同道合,暢敘情懷。或忘衡對宇,歡情自接;或品評人物,議論古今。相互的切磋和激勵,為諸葛亮這條“卧龍”出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諸葛亮通過與“鴻生巨儒、朝夕談論”的密切交往,利用“古典畢集、充於閭”的苦讀條件,韜光養晦,靜待時變。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經徐元直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蟄居十年的“卧龍”騰空而起,以一策《廬中對》而驚世駭俗,名揚千古。

  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劉備與諸葛亮相拜而坐,一個虔誠備至,一個慷慨激昂。一個如夢初醒,一個舉重若輕。此刻,諸葛亮深邃的雙眼已穿透群山,俯瞰中原。他胸有成竹的侃侃而談:“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洲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之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一策廬中對,從此漢室興。劉備苦苦尋求的霸業之道,早已在諸葛亮心中謀划已定。歷史的機遇讓這兩個人物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成就了宏圖偉業。正是從這一天起,諸葛亮橫空出世,走出了隆中,走上了三國爭霸的歷史舞台。

  遠見方能有卓識。諸葛亮隱居的古隆中雖小,但正是這片小天地,孕育了中國歷史的大篇章。

  古隆中,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在這裡隱居數年……

  2012年10月3日於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