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農村,每年的四夏大忙,總是農民們最難熬的時刻:既要搶收成熟的麥子,又要搶插秧苗。尤其搶收麥子,那可是一件特別辛苦的農活:冒着炎炎的太陽,在麥田裡揮汗如雨揮舞鐮刀割麥子,那滋味可真不好受!低頭割麥,那毒毒的太陽炙烤着脊樑;站直腰桿想喘口氣,迎面吹來的又是那火辣辣的熱風!可收麥如打仗,容不得人有喘息的機會,因為,每年的麥收尾期,正好是梅雨季節來臨之時,農民們為了能在梅雨來臨之前把麥子全打下來,必須沒日沒夜的幹活。
麥子割下后,接着就要把麥把挑上場,場上的脫粒機日夜不停地響,“稻上場,麥上倉”,麥子只有脫粒揚凈晒乾入倉,收麥的工作才宣告正式結束。
場上的麥子還沒全部入倉,拖拉機又要輾轉到大田犁田。等連接在一起的一大片農田都耕翻過來,抽水機立即粉墨登場。人們又都集中到這裡了,耙田、平田、插秧,早晨還是白茫茫的一片,晚上已經成綠地毯了。
儘管很苦很累,但人人都充滿了快樂!因為只有勞動,才能播種希望!
現在又到了四夏大忙,大機器生產把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救出來。再也看不到那轟轟烈烈的壯觀勞動場面,再也不需要冒着炎熱奮力揮舞鐮刀,就連天空中飛的杜鵑的叫聲,也不像以前那麼急驟,而是很溫柔地“準備收麥——準備收麥!”
不但收割麥子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辛勞了,就連插秧也全部改革了。以前是先做秧池下秧,等小秧長到一個月左右再移栽到大田裡。而現在直接把肥料和稻穀一同撒到田裡,拖拉機用蓋籽機一蓋,抽水機往田裡灌水。等水有二寸深,栽秧這農活就算結束了。經過幾年的試驗,產量比大田移栽的要高上百斤一畝。
可接着問題出來了:以前,把麥子割下來挑上場,麥子用脫粒機一脫,麥草堆在場上或分到各戶作柴草用;而現在,收割機把麥子收下來后,麥秸丟在田裡。收起來吧沒有時間和精力,放在田裡又很能爛掉,弄得不好還把小秧的根爛掉,於是,各戶圖省事,一把火,麥秸並化為灰燼!
所以,現在每到麥收季節,整個鄉村總是濃煙滾滾,人在公路上行走,如同騰雲駕霧一般,嗆得人睜不開眼。
焚燒麥秸,對空氣環境的污染是顯而易見的,政府化了很大的力氣來整治,依靠行政命令來干預,我總覺得這僅僅是治標不治本。要想真正杜絕焚燒麥秸,讓麥秸還田作肥料,必須要以科學技術和新型農業機械作後盾。否則,就是立下“軍令狀”又有什麼用呢?
不由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有兩個城市都在創建“文明衛生城”。一個城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防止市民亂倒垃圾,一經發現哪裡有市民亂道垃圾,立即在那裡樹立一塊“此處不許倒垃圾”的牌子!結果,這座城市到處是垃圾,到處是“此處不許倒垃圾”的牌子!而另一個城市,只在幾處允許倒垃圾的地方樹立了“此處倒垃圾”的牌子,市民們一看,立即把垃圾倒在指定的地方。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街道乾乾淨淨!
同樣對於焚燒麥秸,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行政命令,不允許老百姓放火,更應該設身處地地為老百姓想想,麥秸不放火燒掉,出路在哪裡!要為老百姓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措施。
前天我看見報紙上介紹,我市有的地方已經試驗秸稈全量還田。其實,老百姓也知道焚燒秸稈不好,可收割機把麥子一收,麥秸都碎了,收集很不方便,留在田裡對小秧又有妨礙,惟有一把火了事。
記得前兩年我們這裡有幾戶人家,麥子收好后,就直接把稻種撒到田裡用蓋籽機一蓋。其他農戶都擔心雜草除不掉。可現在除草器種類繁多,一般田塊只有化除兩次,雜草就基本控制住了,並且產量比移栽的還要高。現在我們鎮及周邊鄉鎮很少有人家還要插秧。
同樣,要全面推廣秸稈還田技術,開始可能要做一些工作。只要老百姓從中嘗到了甜頭,以後你要他們放火焚燒麥秸,他們也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