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附庸風雅,喝起茶來。
其實我早就喝茶,要說茶齡,也得有個五六七八年了。 只是以前純萃是為提神解渴,沒什麼講究,現在的單位里文化氛圍比較好,有個“茶神”,耳濡目染,多少受些影響,家裡裝備日漸齊全:特意去根雕市場買了個木茶盤,把十幾年前朋友送的茶具翻騰出來,把那些小碗、小杯、小盞、小漏斗、“觀音手”、套來套去擺弄一番,好歹有那麼一點點路數,懂得那個漏斗是用來過濾茶葉渣的,竊喜!為了在單位里隨時也能喝上,特意買了個“飄逸杯”(現在還不知這杯為啥叫這名兒)。
沾茶神的光,同事常帶些各類茶來分享,鐵觀音,高山茶,岩茶,大紅袍......,有些據說價格不扉,只要看茶神的眼神和泡茶的姿態就明白那非一般之物,可惜的是我大概是天生茶盲,實在令她失望,每每她鄭重其事為我斟上一杯,充滿期待看着我“咕嚕”喝完第一口,忙問:
“怎麼樣?........."
我說:“嗯,香!”,她似乎失望,
“只是香?!.........",
"這茶不能象你平時喝開水那樣喝!要..........,舌尖先........慢慢入喉.........回甘...........",。
隔三差五她又帶了據說上好的岩茶,照例鄭重泡好,斟上,我說:
“怎麼有股霉味?!.......”
某日,她帶來白茶讓我嘗嘗,我很高興說:
"有王老吉的味道.......",她瞪大眼,接着大笑.........。
實在不好意思,老是打擊她,好在一段時間后,她也習慣了,不指望我有多高的品茶修養,只能希望慢慢培養,不成茶友也能成個茶童吧。不過我們還是很喜歡一起喝茶,每當工余時間,她便會從她的辦公室出來,在走道上喚一聲:“喝茶嗎?-----”,我們便會在另一個辦公室應聲道:“喝!----”,於是她便準備查具,叮叮咣咣,燒水,一小會兒便泡上,我們就只等過去享用了。邊喝邊聊,天南地北,工作生活。工作場所難得能如此調劑放鬆一下。雖然現在口味越來越叨,偶爾也能主動“評價”一番,但我不至於對口味會太講究,我以為:喝茶喝出什麼味道其實並不是太重要(我就一直不習慣紅茶和普爾茶的味道,即使它再貴),喝茶重在體味其間的人情味。 我所理解的茶道講究的應是“情”與“境”融合,是人的“德品”與茶的“味道”的和諧,說到底:人味決定茶味!
記起十幾年前一次“茶事”,當時我從農村來到福州,一時也找不來工作,窮困潦倒,無奈寄宿在一朋友的租處,白天找工作,晚上就去他那裡借宿一下,朋友見我找了好幾天了工作也不見着落,還被黑中介騙了一次,實在沒辦法,他便帶我去見一個老鄉(也是曾經關係不錯的同學),他當時已經小有成就,賺了不少錢,在福州開了公司。我猜朋友帶我去見他的目的估計是希望他能幫忙給我找個去處吧,雖然沒有明說。我們一起進了他的辦公室,算來我們已有七八年沒見了,他似乎面無表情,寒喧也省了,直接坐下來泡茶,手法嫻熟,步驟講究,一套各式各樣的紫砂茶具擺弄一番后,他倒滿三杯茶,每人一杯放到我們面前。其間他似乎沒有感覺到我的存在,自始至終一直忙於聊他的一個策劃案,那杯清香的鐵觀音茶我最終沒有喝下。
我這人似乎生性比較散漫,不太喜歡講究,自自然然就行,某些高檔場合或陌生地方,總是覺得不自在。不管喝茶飲酒,雖是雅事,如果非得講究禮節規矩便覺無趣了。只要人對味,一起喝口開水也是樂趣,不對味的,高檔茶館里八千元一斤的茶也只能煮個茶葉蛋。
喝茶到現在,終於從單純的提神解渴到了講究些逸趣,雖外行得很,總算是一種進步吧。
高世麟(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