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生活隨筆>我們曾經年輕(二)

我們曾經年輕(二)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文化大革命還在繼續,我全家下放農村老家,生活陡變,比當地農民還艱難:一沒房住,二無農技,更無鐵打的身板。我是主要勞力,靠掙工分領取微薄的口糧,工分就是命,命就是狗屎。拼死拼活干一天就三四毛錢,到年終糧食超支,身體透支。特別是父親被當醫師的堂叔給治死了,我更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我最怕酷暑炎天一個多月的雙搶,白天累得半死,晚上還要去巡邏水渠或拔秧苗。實在受不了了,就在田頭稻草上一躺,蚊叮蟲咬手一拍,拍破它的肚,拍出我的血。螞蝗難對付,夜晚看不見,不喝醉是決不鬆口的。扮禾歇息十幾分鐘,必須挑擔穀子回曬場,一百五六十斤,腰背弓得比扁擔還彎,狼狽極了,顧不得姑娘在面前。有一天上午挑擔吐了血,隊長慈悲,下午安排我去拔秧。我也怕寒冬臘月敲開冰凍赤腳下水挖糞坑,還怕天不亮就上山砍柴伐木,挑擔竹木天黑了還在路上趕。那時幹完莊稼活就得上工地修水利,不知道啥叫農閑。我們天天盼着老天爺下暴雨,不落雨,就早點夜!有時下雨生產隊里開大會,學習毛主席著作,背語錄,喊口號,跳忠字舞,要麼聽貧下中農憶苦思甜,一不小心把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受苦日子都扯進去了。

  辛苦的勞動收穫的是衣食住行四大皆缺。成年人一年只一丈四尺布票,夠做一身衣服,沒有補丁的衣服是做賓客時的禮服或相親時穿,回來不馬上換下就是敗家子。吃飯以雜糧為主,幾粒米飯夾在紅薯絲里,比現在有的台從廣告中找電視劇都難,不是年節想吃大魚大肉就太不識時宜了,我媽還練出了幾滴菜油能沾滿鍋的功夫。一家六口擠在借居的兩間冬涼夏暖的農舍里,保證了夜眠八尺。手電筒也是奢侈品,晚上出門閃着一根香火弓行在鄉間的小路上,記得有回天黑我從縣城冒着小雨趕回家,抬着頭看着馬路旁的樹稍影走路,地面有什麼溝坑根本瞧不着,只好每次把腳高高抬起再落下。那種種體驗現在還心有餘悸,在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沒影兒,“再教育”卻是超給力,育到心坎里了。

  當然,快樂還是有的,集體出工,調調打打,互相調侃,講粗話,黃色段子源源不斷,田間地頭成了性教育的課堂。我們在學校多呆了幾年,叫知識青年,城裡來的叫下放知青,本地的叫回鄉知青。一個長我一歲的堂叔,很有音樂天賦,會玩不少樂器,二胡拉得特好,遠近有名,有人說他的二胡比說話都清楚。我跟他學了一點,會幾句經典曲子。他的家成了我們聚會的中心,文化沙龍,歇工就去。拉琴,下棋,聊天,看書......小說都是文革中從學校圖書館洗劫來的,我看了好幾十本,後來參加高考就是憑這點底子。只是女孩少,曾來過一個比較開朗的,有才,她能把許多小說里有關愛情的句子背出來。後來她被兩個男孩算計來算計去,最後被她爸逼嫁它鄉去了。那年大隊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我們都是主要演員,歌舞之外,就是花鼓戲。在公社匯演,我們隊獲得第一名,於是就“專業”了一年,到各生產隊巡迴表演,到各工地慰問,大多時間搞排練,拿的都是工分,但招待不錯,晚上演出有夜宵——雞蛋面。我是主角之一,可笑的是我只記住我的唱詞,對方回唱什麼,我不知道,只要不冷台,就成功,觀眾看的是熱鬧。我還寫過一個劇本,表演難度大,流產了。

  那時農村文盲扎堆,有文化的也化得可憐。大隊治安主任帶頭喊口號:“堅決打一場資產階級的人民戰爭。”我想打字在前,他就不敢說無產階級了。書記念報告,大概巧字寫草了,說:“我們要苦幹加23干。”一老者去親家為侄女辯理,進門舉着紅本本說:“毛主席教導我們,凡是反動的東西,你打我不倒,我打你不倒。”有人真能活學活用,買個饅頭說:“毛主席說,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如此等等。女孩更慘,我們生產隊八個同齡女孩,只有一個讀完高小,其餘的只在學校呆過一兩年。我在她們當中,自然是“鶴立雞群”了。但從事勞動生產,我總是成為她們的笑料。不過幹活時,她們老是讓我呆一邊,晚上記工分卻比她們高,只要隊長不看見。其中有一個姑娘特細膩,幹活跟上跟下,出外務工我的臟衣服她包洗。有一次我們喝“酒”,其實是用酒藥煮稻穀給春耕牛吃的酒谷水。我盯着那個讀了高小的女孩依在一個男青年的身上,細膩姑娘對我說:“饞了吧?”我竟端着她那張紅撲撲的圓臉親了一口,自己也嚇了一跳,忙說對不起。誰知她握着我不放手了,從此我們經常擁在一塊。我不敢胡作非為,雖然她願意,保持着那份“文化人”的“矜持”。再者,她十五歲就定人家了,我們是沒結果的。我試探過她爸的口氣,她爸說不能嫁給我,我不是作田漢,養不起家。他沒說錯,我也明智。一年後,我教民辦去了,她也出嫁了。她在我面前都有點沒“知識”的自卑感,其實她是當時最能幹最優秀的農村姑娘,有着傳統婦女的勤勞、聰明、賢惠和溫順的美德,決不是粗俗的村姑。我欣賞她渾身透露着那種健康美,質樸美。我永遠忘不了她給我的幫助,給我的慰藉,給我的甜蜜。回味起來,且有一種無果而終的酸楚。

  那是一個迷濛的歲月,一代迷濛的年輕人,走過了十來年迷濛的歷程。“廣闊的天地”就是一座煉爐,煉就了一代人質樸、 勤勞、 節儉、 善良的品質, 鍛造了後代人難以企及的忍耐饑寒 、勞苦的意志,奠定了以後乃至一生工作和生活的基石。歷史不應該忘記“下放知青”這枝曾經綻開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