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寺懸空!
也許人們早已淡忘你的乳名“玄空閣”了。
是要暗合“空”的佛意,還是對應“玄”的道機?故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之意,又因“懸”與“玄”諧音,習慣地稱作“懸空寺”。
留一顆驚悸,掛向危峰;布一盤謎局,棄在翠屏,蟄伏千年。
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
一座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寺院建築,一座千年屹立不倒的空中閣樓。
是誰?架起智慧的雲梯,把信仰砌壘成這樣一種高度。
梵宮緣何來,瓊閣為誰修,僧道各說其由……
相傳,當時渾河連年肆虐,有個法號叫瞭然的和尚,為治水患,故在此建寺以救蒼生,又礙於“佛不上山”的忌諱,所以將寺廟修建在半山腰。
更有如是之傳說:一千五百年前,北魏天師寇謙之去逝,臨死前留下遺訓,說要建一座空中道觀,為的是“上延霄客,下絕囂浮”,遠離人世去與神仙對話。
民間則流傳出這樣的順口溜:“懸空寺,寺懸空,神奇絕妙在天空,神仙指點蜘蛛網,金龍峽口現神宮”。相傳,北魏年間,有師徒二人為皇帝建造“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道場,怎麼也達不到皇帝的要求,眼看性命難保,無奈之時,從一隻小小的蜘蛛得到了靈感,建成了空前絕後的懸空寺,
何人所建?眾說紛紜。那不是“公輸天巧”鐫刻嗎?也許只有像魯班那樣的能工巧匠,才能用濃彩重描的筆法繪出心中的精采。懸空寺,這空中的摟閣,構造的玄機超然浮雲上,把千年的懸念留給歷史……
天下寺院廟宇,有的依山之勝,有的居水之秀,有的傍泉之奇,有的占洞之幽,但無外乎是“平地起高樓”罷了。也許懸空寺的建造者,太過厭惡紛繁雜亂的世俗,只想祈願高遠,棲居虛空,“不聞雞鳴犬吠之聲”,一出手便是驚駭世俗、驚天動地的大手筆。落鑿之巧妙,落刃之精細,落筆之神奇,懸空寺終於建成了,建在了一面直達雲霄的峭壁之上。這裡果然聽不到雞鳴犬吠的聲音,也看不見凡塵的一縷炊煙。懸空寺離人遠了,也許只有在此,方能把心頭沉重的心思放下。惟有千年的清風,拂過蒼生的幽夢……
李白來了,飽含詩情來了,竟然感覺到語言的蒼白無力,靜心沉思片刻,也只是吐納出了“壯觀”二字,但內心深處似乎甚有不甘之意,還想再次揮毫潑墨,落筆之時倍感艱澀,無奈地在“壯”字上重重地點了一下。走了,悄無生息地走了。小小的一點,留下了太白先生的千古愧嘆!千古遺憾!游聖徐霞客來了,驚呼“天下巨觀“,復去。“天下巨觀”,留給了懸空寺,留給了絡繹不絕的後世子孫……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懸空寺,奇、險、巧集於一體,我甩出凡塵的重負,用盡鼓起的勇氣,晃悠悠,顫悠悠,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靠里了,怕頭撞上石壁;靠外了,怕掉進萬丈深淵;腳重了,怕踩漏棧道;腳輕了,怕摔個跟頭。四十間殿閣,順其自然,虛實相生,迴環曲折,真可謂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啊!人在險中走,心在空中懸,我想我要攢足多少勇氣,才能走完這心驚魂顫之旅?
半山半天半樓懸空寺,孰佛孰道孰儒和諧樓。僅是一彈丸之地,卻能容納十方靈位,匯聚三教眾神。誰人締造了這三教歸一的神話?誰人築起了這人神一統的神奇?三教合一的唏噓、三祖同殿的嗟嘆:釋迦牟尼來了,祥和安慈;孔子來了,微笑謙恭;老子來了,清高豁達,三位尊者以凌空的姿態,暢談各家教義,縈繞來世與今生,明爭暗鬥,唇槍舌劍,都想化育眾生。我在靜靜聆聽,彷彿聽到了三位開山鼻祖的呼吸聲、心動聲、辯論聲……為何它們教不同源,理不同道卻在三教殿里彼此相安千年?驀然回首,對面山崖上碩大的“和”字,似乎在破解什麼?暗示什麼?
懸空寺,寺懸空,寺懸?寺不懸?懸空千年,寺前空留遊人的驚羨。試問有誰能做到這份千年的堅守。眾妙之門,玄而又玄,讓你永遠懸着一顆心,懸着一個謎?或虛或實、亦真亦幻!積塵甚厚,我要攢夠多少的聰慧,才能揭開這千年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