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讀書隨筆>讀 書 涵 養 心 靈

讀 書 涵 養 心 靈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讀書,確實是一件美好的事。到不是為了在這個讀書會成立的這一天,板着面孔進行一番空洞的說教,以引起大家對讀書的興趣,而是為了談一些與書的緣分和感受,同大家分享讀書的快樂。

  沙翁有一句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幾年,我才體驗到沙翁這句話的內涵,真正體驗到讀書的快樂。因此,我常常都是書不離手,一天沒有書讀,就好像失去了什麼。

  我常常羨慕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有這麼豐富的書籍可以閱讀,使他們稚嫩的心靈徜徉在知識與智慧的海洋里。我常給兒子買好多的書,特別是名著。兒子每天都是伴着書籍入夢,有時,需要我奪下他手裡的書,他才能入睡。想想自己小時侯,每天夾着薄薄的課本上課,能聽上老師拿着一本小說講故事,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大樂事了。

  到了師範學校,本來有書讀的條件具備了,可是因為自己對美術的偏好,專讀美術方面的書,主要是讀畫兒;工作之後,又愛上了書法,於是,專揀字帖來讀,主要是看字。讀教學方面的書,只是僅局限於參考資料和參考教案;後來,為了學歷,又逼着自己讀大學的教科書。

  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我感覺到還是從逼着自己寫論文開始。那時,我們的校長是陳日銘老師,他是一位鄉村民辦老師出身,但是因為他勤於筆耕,每年豆腐塊式的文章上百篇。後來,他被評為縣裡的師德典型,我就在全縣一遍一遍地演講他的事迹,同樣也一遍一遍地教育着自己。於是,我也下定決心,像他那樣開始寫論文。陳老師是寫的數學方面的文章,論文極少;我是教語文的,對豆腐塊又不太感興趣。怎樣起步?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書到用時方恨少”,於是,搬來學校能找到的教育雜誌進行閱讀,摘抄,逐漸開始模仿寫論文。此時,我只是把讀書當作我寫作的輔助,作為方法的學習,資料的收集而已。

  後來發現,論文的寫作素材並不是單純從閱讀中來,更主要的是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可是,面對諸多的教育教學現象和問題,不知從哪一方面去認識,不知從哪裡着手分析和解決問題,更談不上寫論文了。這個困惑,我想,也是我們目前絕大多數老師的困惑:對教育現象、教育契機,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即使我們有很多的老師,對新課改的理念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仍然是理念與實際相去甚遠,所能做的,就是給每個教學環節貼上顯示現代理念的標籤而已。我曾經在賓山小學作過一次講座,題目是《學會審視》,就是針對我們的這一現象談如何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由今天看來,學會審視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法固然需要,更需要的是,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的理論素養,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發點。怎麼辦?——讀書。

  教育局從去年開始,就實施了“買一贈一”的送書活動,都是選購的教育名著。很多論文上提到的新觀點,都是來源於這些名著,很值得一讀。實際上,前年,我也就產生了這樣的觀點:要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最直接的,就應該讀原著。可惜我不懂外文,於是,前年,我就專程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選購了不少原著的譯本。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加涅,就是提出將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和信息加工原理的美國學習理論專家,他在《教學設計原理》裡面,系統介紹了他的學習理論。而過去,我們只能在大學教材里看到這種提法而已。又如:著名心理學家戴斯與別人合著的《認知過程的評估》,對認知過程,又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加工,語言的加工很有幫助。再如:英海爾德等合著的《學習與認知發展》,使我們對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和學生的發展關係,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這些書有很好的設計,每頁的左面都開闢出不小的空間,我就將我讀書的感受寫在上面。總的來看,西方的教育名著,偏重於客觀的研究,通過實驗來獲得規律,而且是基礎性的、原理性的。中國的教育教學專著偏重於用辨證的思想,引經據典,自圓其說,但也實驗,不過大多是印證性的,不太具有基礎性。不過,你能很好地欣賞到他們很好的語言。如:南京師範大學的劉曉東在他的《兒童精神哲學》里,對兒童的精神世界就做過這樣優美的描述:“兒童不只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還詩意地魚游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兒童的遊戲,兒童的夢想,兒童的藝術,兒童的思想,兒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詩,都是描繪生命歷史,描繪精神歷史的詩篇。”我們想,中外教育家的這些區別,主要與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的差別有關:西方人善於歸納思維,而中國人善於演繹思維;西方人的研究崇尚理性,而中國人的研究偏好感性。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宜將中西合璧,才能真正地在三尺講台上遊刃有餘。

  由於讀書,我學會了反思,對教育教學現象能看得透了,看得深了,而且,好的教育教學策略在自己的頭腦中出現得快,於是在課堂教學中,逐漸由當初的策略,逐漸向教學機智,進而向教學藝術的方向發展,逐漸品嘗到厚積而薄發的甜頭。

  當然,由於長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比較少,我在語言方面還不能算得上一個稱職的語文老師,於是我有針對性地閱讀了不少文學作品,如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筆記》,魯迅散文,賈平凹的小說,電視散文等。漸漸地,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自然的空靈,生活的恬淡。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里,我詫異地發現,我的心態是如此的平和與安寧,使我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廣度與深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卻能改變人生的終點。細細品味,原來是讀書涵養了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