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讀書隨筆>有關宋詞張元干《賀新郎》的一則軼事

有關宋詞張元干《賀新郎》的一則軼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張元干是南宋愛國詞人,一生反對南宋朝廷苟安江南,力主抗金,其著名詞作《賀新郎 送胡(銓)邦衡待制赴新州》,詞風沉鬱豪放,詞意悲壯蒼涼,為送別詩詞中之翹楚之作,歷來為人所稱道激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詞的上闋寫中原淪陷,故宮荒疏,金人狐兔橫行,故園百姓流離, 而天意難問(南宋皇帝高宗之聖意讓人捉摸不透),而今,我和你都已垂垂老矣,今天又送你遠別,此時此刻讓人難禁悲傷。

  下闋寫殘暑已盡,秋風漸涼,岸柳依依,孤帆將發,我和你經此一別,天各一方,此後再難對語,唯有目盡青天,默默懷念,但我們都是以國事為重,而不是那種看重個人恩怨,兒女情長的世俗之輩,值此分別之際,讓我們在聽唱一首金縷曲的古樂旋律中,舉杯痛飲吧!

  有趣的是,就是這樣的一首表達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詞作,卻成了毛澤東在聽到蔣介石逝世后,用來抒發內心隱秘情感的載體。

  據葉永烈所著《毛澤東和蔣介石》一書中載,1975年春,毛澤東正下榻於杭州西湖之畔,4月5日,蔣介石在台灣官邸逝世,臨終留下遺言:棺柩不落土,待日後歸葬大陸。工作人員聽到這個消息后,高興地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毛澤東,他們本想毛澤東聽到這一消息后,會很高興,不料毛澤東得知這個消息后,卻神色凝重,只輕輕說了三個字:“知道了。”

  接下來,毛澤東顯得異於尋常,整天進食甚少,還讓工作人員找出了張元干《賀新郎》的演唱錄音,在房間里反覆播放,這首詞的演唱只有幾分鐘時間,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毛澤東靜靜地聽著錄音,不時以手拍床,擊節慨嘆,神色黯然悲愴。

  幾天後,毛澤東又讓人把詞的最後兩句“舉大白,聽金縷”改成“君且去,不須顧”,重新錄音聽唱,如此,詞的送別意味更加明顯而濃郁。

  此事聽來,頗讓人匪夷所思,毛澤東和蔣介石這一對國共老對手,勢同水火,相互爭鬥幾十年,何以此時毛澤東竟對老對手的撒手離世顯露如此鬱鬱寡歡情懷?

  正所謂,“天意從來高難問”,毛澤東本人對此未作說明,世人當然不便妄加推測,但詞中那句“肯兒曹恩怨相爾汝”——我毛澤東和你蔣介石都是以國事為重,而不是那種執着於卿卿我我,個人恩怨,兒女情長的庸碌之輩啊——或可讓世人窺見毛澤東內心情感獨白。

  是的,人間萬象,世事如棋,是非功過,轉瞬成空,大人物更看重的是安邦治國的政治 大事,而對中華民族來說,最重要的頭等大事就是國家統一,在這點上,毛澤東和蔣介石可謂是心照不宣,靈犀相通,那就是,大陸和台灣或遲或早必須統一,世界上不能有兩個中國,也不能有一中一台。

  而蔣介石逝世后的台灣,卻難免充滿不確定的變數,日後中華統一大業會不會受到影響?

  但斯人已逝,莫之奈何,更何況,自己此時也已垂垂老矣,且沉痾在身,不久於世,身後之事,難以逆料,由此,毛澤東對蔣介石辭世便難免由生惺惺相惜之情,發出:“君且去,不須顧”,的沉重送別之語,便不足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