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明珠 魅力正寧
--正寧縣形象宣傳片解說詞
這裡是華夏始祖黃帝生息的搖籃;
這裡是周先祖公劉“教民稼穡”之地;
這裡是唐玄宗夢中遊走的人間仙境;
這裡是播撒紅色革命火種的原野。
旭日初照,光芒萬丈;
秀美山川,生機盎然。
吹楹粑,吐故納新;
正逢盛世,寧靜致遠!
俗語說:“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千里董志塬留給慶陽的不僅僅是天下黃土第一原、“隴東糧倉”等聞名遐邇的美譽,更多的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和思考。穿越刀耕火種的蒼茫歲月,巍峨迤邐的子午嶺和依山而卧的皇帝冢,為我們打開了中華文明起始之源--正寧縣悠久燦爛的文化史。
正寧因羅川古城而聞名,羅川又因四O河而靈秀。四千多年前周先祖公劉在這裡“教民稼穡”,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羅川古城的文化底蘊也因此在中國文化史上大放異彩。千百年來,文史古迹,斑駁遺存:秦直道跨越時空,依稀可聞金戈鐵馬;鵰翎關居高臨下,看似守望秦時明月;四郎河奔騰不息,吟唱“四郎救人舍性命,想起四郎心裡酸”的動人歌謠,同時也講述着唐朝那個“卻把羅川改真寧”的美麗傳說。
厚重的文明沉澱,為正寧融進了更多的元素,在這樣一個承載了太多符號的山村,羅川古鎮是極佳的代行者,唐代龍鳳晒煙聞名遐爾,宋承天觀碑、元燕慶安墓碑風韻依然,明趙氏牘坊兩袖清風,“堅持清白”,見證者正寧今昔的繁榮和滄桑。抗戰時代,馮玉祥將軍的“仁人之言”題字碑,更是憂國憂民的千古絕唱。
這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革命星星燎原的紅色沃土。
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先驅在這裡浴血奮戰,1932年4月,陝甘邊區的第一個革命臨時政權--寺村塬革命委員會建立。鄧小平、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運籌帷幄,留下了寶貴的革命遺迹和精神財富。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和紅一軍團政治部革命紀念館、鄧小平、習仲勛舊居,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撫古追今,仰韶文化遺址、黃帝衣冠冢、城隍廟鐵旗杆、庵里水庫、鄧小平舊居等旅遊景區,正以奇特的山水和人文魅力,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們覓蹤探古。
正寧縣總面積1319.5平方公里, 擁有24萬人口,溝壑交錯,梁峁層疊,塬川相間。國道為龍頭,縣道為軀幹,鄉道為骨架,村道為延伸,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挾陝甘交通之咽喉,向西2小時與寧縣相攜達成西峰市都市圈,向東3小時可達西安經濟圈。這座被人文與山水浸潤的美麗山村,書寫着一卷蕩氣迴腸的史詩。
或許,只有行走在底蘊深厚的正寧,才能感受到輝煌燦爛的民俗文化。
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正寧香包,是中華民族“原生態”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更是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史的的見證和再生,被專家學者譽為神奇瑰麗的民族“活化石”。與之相應的還有以彭粉女為代表的剪紙、傳承5000年的根雕等藝術,推動了正寧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如果說香包是正寧文化的驚世之獻,那麼特色產業則給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正寧,插上騰飛的翅膀。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吸納了山水靈氣的正寧,穿越歷史雲煙,攜周先祖風骨,鏗鏘而來。聰慧睿智、勤勞勇敢的24萬正寧人民,以開拓創新的勇氣和精神,高舉改革、發展、和諧、繁榮的偉大旗幟,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實施“塬面果煙、川區蔬菜、林緣草畜、全縣勞務”的產業布局和“林果增效、烤煙規範、草畜推進、瓜菜提質、勞務增收、龍頭帶動、工業反哺、糧油增產”的八項工程,建成萬畝果園基地鄉鎮7個、專業村51個,全縣果園面積累計達到25.8萬畝,宮河現代化農業綜合示範園、塑料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烤煙種植示範基地、養殖基地、草畜基地的建立,讓正寧的農業產業風生水起,“隴蜜”蘋果、“宮河”大蔥、羅川旱煙等特色產品走俏省內外,年產值高達6億元。
極目遠眺,綠意盎然的十萬畝果園讓羅川古城充滿無限生機,一碧萬頃的農業產業園讓正寧新城綻放璀璨光芒。
當年風來黃土飛、雨來一地泥的村落被寫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漂亮外牆及歐式風情的房屋。讓我們不敢相信這裡就是過去傳說的“革命老區”。昔日光線幽暗、柴火煙`的窯洞變成了窗明几淨、白牆紅瓦的別墅;坑窪不平的道路被寬闊平坦、閃閃發亮的柏油路替換,土炕變成了柔軟舒適的席夢思床,溫馨的居室、精美的傢具、寬大的沙發、超薄的液晶電視,太陽能浴室,上下水獨立的衛生間等高科技新生活,形成了人居社區化、環境優美化、生活小康化的現代化村莊。
策馬揚鞭正其時,千帆競發逐浪高,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猶如美麗的捲軸,正在這篇富饒的熱土上方騰空而越、徐徐展開。
別墅新村同心同德樹新風,魅力正寧展望未來寫華章。正寧縣在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整合教育資源,強化教育培訓,着力培育現代農民,提高素質,增加收入,使正寧的人均純收入高過全省水平。堅持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向,高度關注民生,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完善的教育、養老院等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了孩子有學上和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走進正寧,不變的是記載着過去滄桑歲月的龍爪槐。改變的卻是村屋民居、醫院校舍。寬敞明亮,書香濃郁,乾淨整潔的校園,培育着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學有所地,書有所讀的農家書屋,科技文明唱響《新時代》,乾淨整潔、熱情溫馨的醫療服務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在基層組織建設上,健全了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級財務審計監督及村幹部離任審計等制度,全面推行“一事一議”、“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促進了村務管理民主化、科學化,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學校、文明社區、五好家庭、誠信單位、誠信個體戶和“四美在農家”、“道德模範”、“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評活動,高唱婉轉悠揚,和諧美妙的《好日子》。
歌聲唱晚,和諧安謐的夜色下,燈火闌珊處,情侶漫步;別墅新村裡,四世同堂。
鳥瞰溝壑交錯,梁峁層疊的神奇土地,遙想革命人士當年熱血奮戰的神奇故事,解讀正寧在改革開放的潮頭長風破浪的豪邁氣勢。今天的正寧,厚積薄發,載着昨日的榮譽和明天的希望,邁開堅定的步伐,激情昂揚地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綠化模範縣、實施全民健身工程先進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工程建設先進縣及全省烤煙重點縣、科普示範縣、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甘肅省文化工作先進縣以及省級文明縣、平安縣等眾多的名譽稱號的實至名歸,也進一步體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對正寧的高度重視和關懷。
滄海桑田難掩光芒,砥礪千年熠熠生輝,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園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正寧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的強勁兩翼。
儲量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為正寧打造工業強縣帶來重大的戰略機遇,儲量達19億多噸的煤炭,佔全省煤炭總量的90%以上,使正寧成為名副其實的隴上煤都。寧正煤田核桃峪800萬噸礦井、寧長二級運煤通道正在建設,4×100萬千瓦電廠、煤田供水工程等重大項目即將開工,羅川煤田正待開發。豐富的礦產資源,正在給正寧縣人民帶來巨大物質財富,同時給正寧強縣富民政策和各項經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輝煌屬於歷史。展望未來,這顆隴上明珠,依託廣闊的原生態森林面積和豐富的煤炭資源,彰顯“綠”的意蘊,提升“文”的內涵,改善“居”的環境,加快“商”的發展,緊跟時代步伐,規劃與時俱進,依託農業科技產業園,隴上煤都,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必將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紅日,從子午嶺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嗩吶,在黃帝生息的大地上奏響。
和諧、文明的正寧,燃燒着希望和未來。
美麗、幸福的正寧,抒寫着開放和發展。
故地新村,傳承千年古韻金風,隴上明珠,美麗鄭正寧如此多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