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生命如歌》觀后感

《生命如歌》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生命如歌》觀后感(一)

  近日,集團黨群部組織新一批志願者到八一劇場觀看話劇《生命如歌》,讓志願者們更深刻的了解和學習"兵團精神".

  該劇以中國夢、"一帶一路"為主題,反映了山西援疆工作成果,展示了山西弊革風清、轉型創新發展新形象。演出過程中,許多觀眾感動得流下了淚水,同時也引發出幾代兵團人對於忠誠、堅守、信念、生命價值的不同理解與深沉探討。

  看了這台話劇讓我對兵團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對兵團人這個群體產生了好奇和敬佩之情,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兵團歷史,學習兵團精神、踐行兵團精神。

  《生命如歌》觀后感(二)

  2015年8月3日始,由山西省話劇團傾情創作的大型原創話劇《生命如歌》,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巡迴演出。該話劇展開的是一部反映熱愛兵團、奉獻兵團、建設兵團、禮讚兵團的歷史畫卷,是一首涉關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綿延而悠長的勁歌。這是山西省文化援疆工作走向深入、晉疆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也是全國19個援疆省份中第一部專門為援疆而創作的話劇。許多觀眾都飽含熱淚看完《生命如歌》,他們深深地被劇情所打動。

  山西老軍墾陳旭剛是當年八路軍三八六旅十六團的一名指導員。后隨部隊轉戰陝北、解放大西北、進軍新疆屯墾戍邊。在他90歲生日的前一天,在妻子劉玉鳳的張羅下,兒女們從各地回到兵團五家渠市的家裡為相濡以沫的老伴過生日。哈薩克族的老朋友和師部也來人給老人祝福慰問。可是陳老爺子卻對過90歲大壽的生日耿耿於懷。

  1975年兵團撤銷。團場的發展進入了極其困難的階段,又遇到改革開放初期知青大返程的複雜情勢。時任團場黨委書記的陳旭剛,為了打消兵團戰士面對走留的困惑,穩定生產秩序,逼迫擔任生產連隊連長的兒子陳保國在自己的面前發誓決不離開兵團。

  在反覆得到兒子的承諾后,他在群眾大會上宣布自己的家人決不會有一個人離開兵團。意想不到的是,當天夜裡他兒子陳保國居然和北京知青的妻子侯素英帶着5歲的孫子偷偷離開兵團回到了內地。對於兒子的離去,惱怒的陳旭剛發誓今生不再認陳保國這個兒子。血脈里流淌着兵團人精神的陳保國,沒有忘記需要發展、需要支持的兵團。2004年,他投資兵團興建企業,想在父親80歲生日的時候,希望和父親消弭積怨,卻被生性剛正的父親拒之門外。

  面對老伴和民族朋友的歡慶生日之約,90歲的陳老爺子預感到兒子陳保國也要回來。陳旭剛耳聞目睹兒子10年來,對兵團建設、邊疆發展的付出,心中雖然漸漸平息了怨恨,但老爺子仍然不能接受兒子當年在團場眾目睽睽之下"背叛".可是,當老爺子參加完學習習近平主席視察兵團、視察他曾經耕耘過的這片土地、這個團場時的座談會後,他竟然主動提出要過這個90歲的生日。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兒子陳保國卻沒有能參加上自己的生日盛宴,卻因突發心臟病,離開了他掛牽着的兵團事業。

  生命像一首歌,每一個人都在詠唱,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但是面對逝去的日子,你是否還會心存敬畏、心存感動、心存感念詠贊那個如歌的生命,回味那個燃燒激情的那個歲月。

  看完有序幕、尾聲和六場劇情組合接近120分鐘的《生命如歌》,讓人絲毫沒有冗長感。靜觀原創話劇《生命如歌》,給我有四點思考。

  一是如何看陳保國們的"背叛"

  1961年至1966年,根據國務院的安排,兵團相繼安置了上海、北京、天津、武漢和浙江、江蘇等6個省市知識青年127156人。因為"文革"十年內亂,加上兵團的體制改變、單位移交和正常調動、退離職等原因,1978年底,共減員64990人。這些知青返城,以及後來兵團奉命對邊民外逃地區實行的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任務後期,1979年4月至1980年5月,原"三代"人員也要求回廠歸隊。這就是當時的"回城風".

  尤其是兵團撤銷后,政治幹部數量少,質量低,機構不健全,基本上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幹部職工思想混亂,不安心邊疆,不安心農場的人不斷增加,直接影響了團場的鞏固,也不利於邊疆的安全。

  陳保國和北京知青的妻子回城打上了那個時代的印記。現在看來,不是叛變、不忠誠的代名詞,更不應該背負"叛徒"的名聲。

  不要失憶,這些回城知識青年或支邊青年仍是兵團的火種,身上仍流淌着兵團的血液,傳承着兵團精神,同樣在祖國的四面八方接續為國家奉獻着自己的生命和價值。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挂念兵團、支援兵團。

  奉獻是青年人生價值的試金石。奉獻是青年有無價值的刻度表。奉獻,不僅在於有能力后的捐助,更在於心懷天下,窮困襲擾時的卓立前行。這在陳旭剛和兒子的身上都得到體現。

  同時,劇情也給我們宣達了陳旭剛玄孫陳帥的理念,也碰疼了觀眾神經:自由和民主的意義;沒有自由即沒有尊嚴,沒有尊嚴就沒有人的價值。

  但是,一個人,如果不為他人創造價值,那他自身就沒有任何價值。奉獻是青年一代連通自我世界和外我世界的主要路徑。

  奉獻是《生命如歌》的主旋律。奉獻永遠不過時,永遠在路上。

  二是如何看待老軍墾們的堅守?

  今年6月8日,《石河子報》上報道了這樣一件普通的故事——《一個老軍墾的心愿》……"要死也要死在八師,我是兵團人,是八師的老軍墾,要長眠在八師的土地上。"生命的最後時刻,143團二營7連的一名普通職工張蘭用顫抖的聲音咬着牙說的這樣一話。這是她最後的心愿。她家人本想辦一個簡單葬禮。沒想到葬禮當天,143團二營七連的黨支部書記詹義明和連隊的幾位領導親自來送張蘭。詹義明說:"張阿姨是連里老軍墾,為咱們連作了一輩子貢獻,說什麼也得來送送她。"這是最基層黨支部的代表的心聲,"老軍墾們是這座城市的最初志願者,他們又是奉獻了青春和年華,甚至包括自己骨灰的建設者。"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也是《生命如歌》中對兵團第一代軍墾人一生最好的詮釋。

  兵團60年的奮鬥,樹起了鞏固祖國邊防、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不朽豐碑,奏響了增進民族團結、共同維護新疆穩定的壯美讚歌,繪就了開發建設邊疆、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篇章。兵團在天山南北、戈壁沙灘白手起家,開闢了大片新綠洲、新良田,建設了大批現代化團場和"戈壁明珠"石河子等軍墾新城,奠定了新疆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的基礎,形成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創造了融紅色文化、中原文化、邊疆文化於一體的兵團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新疆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

  兵團60年的奮鬥,書寫了幾代兵團人紮根邊疆、報效祖國的英雄史詩。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但是我們看一看老軍墾們留下的歷史遺產——一個個農場水利工程、一顆顆璀璨的瀚海明珠。我們心中怎能不充滿對先輩們的敬佩和感動。

  一部兵團史,就是一部甘於奉獻史、一部勇於擔當史。

  我們不能忘記在革命戰爭中出生入死、為兵團發展嘔心瀝血的老一輩革命家王震同志以及王恩茂、張仲瀚、陶峙岳同志等兵團事業開拓者,他們以卓越的智慧、勇氣和膽略,開創了兵團的光輝事業。我們不能忘記以孫龍珍同志等為代表的響應祖國號召紮根新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獻身新疆的老一代兵團人和英雄們。我們還要感謝以李夢桃、劉守仁、陳學庚、馬軍武、梅蓮同志等為代表的至今仍然駐守邊疆、無怨無悔、默默奉獻,繼續創造輝煌和業績的270多萬優秀兵團兒女。兵團精神之火炬照亮現實和未來。

  三是如何跟進時代藝術地反映兵團火熱生活?

  藝術家要接近現實、深入現實、處理好與複雜現實交織的多畫面、多角度、多元化、多層次的遠與近的生活。所有藝術作品是展現給大眾的。藝術家要通過藝術手段建立起與現實的全新關係,再次獲得大眾與有關現實的深入理解的新視角。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通過最切近當下的舞台藝術實踐的梳理,並加以挖掘與反思。

  舞台元素、人物對白……當下,大大改變了我們有關現實與生活的認知。尤其是歷史題材的作品,蘊含於話劇空間、舞台時空的現實感就越需要接地氣,越需要人性化,不能拚命地拔高。這樣,觀眾對劇情的理解與思考也越深遠。

  《生命如歌》作了很細心的探索。如:陳旭剛與死去的兒子的心靈對話;陳旭剛為兒子的遺物上別綴"獎章";陳旭剛的檢討書;序幕尾聲呼應的場景戰地護士劉玉鳳與受傷的指導員陳旭剛對白等。

  舞台景觀的豐富性與複雜性既表徵了中國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特色,也反映這些舞台景觀設計者的心態與美學趣味。

  要利用好不同舞台場景的變化,反映流動的生活。但《生命如歌》在舞美設計上,顯得單薄與簡約。另外,作為一個90歲的老人在舞台上的語言、動作等整體表達,讓人覺得略顯誇張,不盡合乎一個耄耋老者的藝術形象。

  話劇主題是《生命如歌》,但在整個劇情發展脈絡上回望,編劇沒能有融入生命、奮鬥、愛恨、悲歡等生存符號的、舞台上反覆吟唱的一首主題曲《生命如歌》的歌兒,使藝術感染力減弱。

  四是如何看待兵團在新形勢下屯墾戍邊的作用?

  劇情沉湎於對過去生活的追憶多,對現實和未來展望少。

  20世紀60年代前期,兵團為什麼能夠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歡迎,進而得到自治區、西北局,甚至黨和國家的肯定和關注,關鍵就在於兵團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而且在思想文化、社會進步和應急處突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沒有自身的強大,沒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就不能承擔特殊的任務,也不能發揮出特殊的作用。不能因為側重戍邊任務,而偏廢維穩和經濟建設,也不能因為側重維穩,而偏廢經濟建設和戍邊任務。努力使兵團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良好、職工安居樂業的強有力的組織。社會仍需竭盡全力關注老一代軍墾人的生存。只有兵團自身強大而穩定,才能發揮好安邊固疆的穩定器作用。用現代文明吸引當代青年人來疆興疆穩疆,用現代文化抵制"三股勢力"對思想文化的滲透,確保新疆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兵團是代表黨和國家存在於新疆、發展於新疆的特殊組織。屯墾戍邊是兵團永遠不變的職責和使命。國家利益、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兵團的最高利益,兵團所承擔的任務和作用,必須以國家大局、新疆大局為重。並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高更大更強的作用。

  我們需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兵團,需要職工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的兵團,需要越來越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希望與憧憬的兵團。

  看完《生命如歌》,使我們對兵團的歷史更加滿懷景仰,對軍墾創業者和老一輩兵團人更加滿懷崇敬,對兵團事業更加滿懷信心。我們決不能忘記黨中央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決不能忘記老一輩軍墾人的艱苦創業,決不能忘記一代代兵團人的艱辛付出。老一輩兵團人歷盡千辛萬苦開創的兵團事業,創造的兵團精神,永遠是兵團最寶貴的財富,是激勵後人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生命如歌》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傾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