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生存必需的兩維,本文想專門談談空間。
一
空間是人類探索的主要目標之一。從非洲出發,人類探索的軌跡不斷擴展,到歐洲,到亞洲,直至整個地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類又向天外探索,探索月球,探索太陽系、銀河系……
在不斷探索中人類明白了一個真理:地球外有太陽系,太陽系外有銀河系,銀河系外有總星系……宇宙空間有無限大,無邊無際,永無盡頭……
宇宙無限,人類的探索亦無限,所以說“絕對論”、“頂峰說”是錯誤的。人類的探索沒有頂峰,只有不斷攀登,不斷向前。固步自封、自得自滿是渺小、淺薄的。
二
人類在向大的空間探索的同時,也向小的空間探索。數千年前,中外智者就猜測物質由微小的顆粒組成,這種猜測可能源於積沙成塔、滴水成流的啟示。但囿於科學觀測手段的缺乏,對這種微粒是什麼模樣,由什麼組成卻說不清楚,只是模糊認識。中國智者籠統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
1673年,英國科學家胡克用顯微鏡發現了人類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東西——細胞。人類向微小空間的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18世紀後期,人類經過科學試驗發現了極微小的物質——分子、原子和電子,並認識到它們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20世紀初,新西蘭科學家盧瑟福發現了更小微粒——質子。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
在向小的空間探索中人類認識到,物質的小也是無限的,沒有盡頭……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宇宙是無限的,人類的探索也是無限的,沒有盡頭……
三
人類為了生活得更好,不斷擴展生存空間,逐漸佔領了全地球。在擴展中人類有些不厚道,不斷縮小、消除動物、植物的生存空間。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砍伐森林,為了利用木材,也為了開墾田地。世界森林面積5000年前76億公頃,1860年減至55億公頃,1975年降到26億公頃。現在世界森林正以每天3萬公頃的速度在消失,每年減少1100萬公頃,以此速度再經210年就砍伐光了。隨着森林面積的縮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氣惡化、洪澇災害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又不斷捕殺動物,使動物種群不斷減少,這也破壞了生態平衡,帶來很大危害。例如狼群的減少使草原生態平衡破壞,草原隨之破壞。暢銷書《狼圖騰》就生動說明了這個情況。
人類在擴大生存空間時還忽視了一個問題,環境的污染。各種工廠越建越多,遍布全球,各種有害物質及垃圾也大量排出,河流、空氣、土壤被嚴重污染。現在全世界每年有60多億噸粉塵,有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出現空洞。世界河流、湖泊多數被污染。世界每天就有400多萬人因環境污染致病。80%的癌症患者是由環境污染造成的。
這就產生一個悖論,人類擴大生存空間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但盲目擴大的結果卻使人類的生存質量下降,威脅到人類的發展甚至生存。發展需要平衡,不能顧此失彼,發展自己也要給動、植物留出生存空間,也要注意保護環境。
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唯一途徑。聰明的人類現在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關鍵是如何貫徹實施。
四
人類向宇宙空間探索時,想到一個問題,在其它星球上有沒有人類?隨之又想到外星人會不會侵略、佔領地球?於是各種外星人侵略地球,或星球間大戰的科幻小說產生,流行一時。這種想法是基於人類殖民侵略的背景。隨着殖民政策的失敗,人們又想,為什麼要和外星人作戰呢?交朋友不是更好么?於是又向外星球送出橄欖枝,送出友好、和平的音訊,祈望如果遇到外星人會握手言歡、攜手共進。
人類在向動、植物爭奪空間的同時,相互之間也不斷爭鬥,各種族、各國家之間戰爭不斷,主要是為了爭奪空間。幾千年的爭鬥血流成河,死傷無數。但哪個種族或國家完全勝利了呢?沒有。天下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孰對孰錯?孰勝孰敗?難以言說。納蘭性德看得分明:“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斯。嘆紛紛蠻觸,回首成非。”蠻觸是莊子寓言里兩個蝸角中的小國,卻為了些小空間爭鬥不已,可笑可嘆。
20世紀人類空間的爭奪戰達到高峰,兩次世界大戰使全球都捲入其中,人類遭受空前災難,被侵略國損害巨大,侵略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損害更巨。戰後人類反思,爭奪不能達到目的,反受其害。於是人類開始尋求和解,聯合國成立了,區域合作組織如歐盟、東南亞聯盟、亞太合作組織等紛紛建立,人類努力走向和平共處,攜手共進。北京奧運會歌唱出了人類心聲:“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連心永遠一家人。”
其實個人之間也應如此。清代名相張廷玉老家蓋房子,為三尺地皮與鄰家起紛爭,管家給在京的張廷玉寫信,希望他給當地知縣傳話,壓住鄰居。以宰相高位辦此小事不難,但張廷玉給管家回信並附詩一首:“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鄰居見宰相沒有以勢壓人反而退讓三尺,自己也退讓了三尺,家鄉一時傳為佳話。張廷玉兩朝為相且反響很好,得益於這種超然謙和的人生態度。
五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四大要素。居住空間是人類極為關注的。
歷史上的奢侈統治者對居住空間有無限的貪求。秦始皇在位期間建造了許多豪華宮殿。早在兼并六國的戰爭中,秦始皇就在咸陽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仿照該國宮殿式樣蓋起同樣的一處。咸陽附近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宮殿。關內外的秦宮殿,加起來共有七百多處(《史記》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包括秦皇島附近的碣石都有秦始皇的宮殿群。這位千古一帝不但貪求活着時的居住空間,對死亡后的居住空間也同樣貪求,為造陵墓他徵集了70萬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規模之巨大、奢華舉世無匹。伊拉克的薩達姆也屬同類,他建造了50餘座宮殿,其豪華令人瞠目,水龍頭都是純金的。無盡的奢侈吸盡了民脂民膏,必然引起人民的憤怒、反抗。秦王朝只十幾年便滅亡了,薩達姆的下場也很可悲。
還是曹雪芹看得透:“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六
還有一種人對居住空間的想法與貪求者完全不一樣。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共歡顏。”
劉禹錫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至和州任小官。按唐朝規定,他仍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知縣策某乃勢利小人,歧視劉禹錫,安排他在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劉禹錫泰然處之,並依據住地景觀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並把住房面積減去一半。此房位於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劉禹錫見此景色又撰寫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后,下令攆劉禹錫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他在憤激之中,寫成《陋室銘》,並請人碑刻豎於門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認為住室雖然簡陋,但只要品德高尚,志趣高雅,又“何陋之有?”
諸葛亮當了二十幾年蜀國丞相,臨死前家中還只是茅屋數間,薄田幾傾,別無餘財。並要求墳墓只在山中挖個坑放下棺木即可,入斂也只着平日便服,不放任何陪葬物品。先生生前“淡泊以銘志,寧靜以致遠”,死後亦如是,高風亮節,山高水長。
七
現實空間以外,還有一個空間為人類所關注,這就是心靈空間。這個空間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同樣重要。
心靈空間也有大有小。大,則志向大,反之亦然。心有天下,則可為天下謀;心有國家,則可為國家謀;心只一隅,只能坐井觀天、鼠目寸光了。
諸葛亮躬耕南陽,卻心懷天下,隆中對論透天下大勢,出山為相,遂助劉備建蜀國,與魏、吳三足鼎立。
聯想集團成立之初,只有20萬人民幣資金,11名員工。麻雀雖小,卻有鴻鵠之志,目光雄視世界電腦產業。經過二十幾年奮鬥,成為世界三大電腦巨頭之一,並為中國第一個打入世界企業五百強的民營公司。
心有大空間未必成就大事業,但欲成就大事業,必有心靈大空間。
心胸廣闊,也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心胸寬廣,就不會為雞毛小事羈絆、纏繞;遭受挫折、身處逆境,也能排解得開,吃得下,睡得着,心安體健。
心胸狹隘,錙銖必較、事事煩憂,甚至杞人無事憂天傾,那傾國傾城的貌會憔悴,多愁多病的身也會找上你。
八
心靈空間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想象空間。想象力的豐富是成就科學家、藝術家的必要條件。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想象到必有什麼東西吸引它,由此發現了萬有引力。
伽利略看到教堂的吊燈規律的擺動,想象到可以據此計算時間,發明了重力擺。帶鐘擺的時鐘就是依照伽利略的想象創造出來的。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想象空間極為廣闊,縱橫馳騁。正是有了這樣豐富的想象空間,他才成了詩仙。
想象可以使你前瞻,可以使你創造;可以使你放開眼界,開拓胸懷,叱吒風雲……
法國著名詩人波德萊爾說:“沒有想象力,一切官能無論多麼健康敏銳,都等於烏有。”而如果插上想象的翅膀,你就能夠如飛天在科學、藝術的天空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