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有您不覺歲月寒
——寫在媽媽七十五歲生日之時
塗雯雯
秋色,吟唱着季節的清歌,含香的夜露,浸染着城市的天空,漫過秋的婆娑的枝頭,朦朧而清雅。晚風徐徐的拂來,很輕很輕、很柔很柔……記憶如翻飛的葉子,牽動着靈魂飄移,兒時那一段段青澀、苦味的過往,穿越時空的隧道,影子一樣迎面撲來。“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往事並不如煙,往事又不堪回首…….
媽媽:我永遠也不能忘記1967年的那個冬天,不能忘記冬日傍晚那陣咚咚的敲門聲帶來的爸爸的腿被塌方土砸斷的噩耗,不能忘記您臉上的淚,凍紅的手、還有您剛從水缸里拿出來掉在地上的糍粑,灶膛里掉下來的燒柴……不能忘記看見你和來家報信的爺爺一起消失在黑夜中時,我們姐三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那一年您二十八歲、姐姐才七歲、我不滿四歲、姐姐背上背的妹妹不到兩歲),不能忘記年幼、聽話、懂事的姐姐,一邊抹淚一邊為我和妹妹做的半生不熟的糍粑,不能忘記低矮的茅草屋裡等您回家的燈光、還有屋檐下沉的好像都要將房頂上的茅草拽下來冰凌……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爸爸康復的日子,您的勤勞、倔強、堅強、智慧、樂觀帶給全家人的溫暖;不會忘記爸爸對您的理解、感恩與憐惜帶給全家人的安慰;不會忘記姐姐的早熟、懂事、體貼、幫襯帶給全家人的希望……不會忘記天寒地凍的日子,為了供我上學,您捨不得花錢買襪子,光着腳穿墊着乾草的雨靴下河挑塘泥的日子……不會忘記下地幹活的隊伍里您的單薄的身影、凍得通紅的臉膛、寒風中,瘦削的您凌亂的頭髮、別的婦女戴的都是花頭巾,只有您戴的是對一家大小的“責任和擔當”……不會忘記那些年,別人家的孩子,放學后都在一起打鬧、瘋玩,姐姐卻總是帶着我默默地去地里挖豬草、撿乾柴,盡量的為您分擔……爸爸在家也帶病將我們姐倆挖回家的豬草切得最細、煮的最爛……因為您的付出,我記得我們家養的豬在村裡總是最早出欄,家裡的雞也是每天下蛋,院里的脆桃、自留地里的甘蔗、涼薯、香瓜,也是最甜、最脆、最香……秋天,收蘿蔔的時候,我和姐姐幫您洗乾淨,您半宿半宿的切成細絲晾乾;冬天,您給我們姐幾個做地瓜干、米芽糖……您從來就沒有閑着的時候,竹林旁邊的小道,是村裡牽牛喝水的地方,就在大家都午休的時候,您都會拿一把鐵鍬,將一堆堆的牛糞挑回去在自留地里儲藏;茅屋後面的竹園喲,是我們家的免費銀行,春天的時候,您總是最早起床,嫩嫩的竹筍一經您的手,都會洗的乾乾淨淨、白白胖胖……您的身影,不在地里幹活、就在灶房做飯;不是在甘蔗地里噴葯,就是在涼薯地里澆灌…… 我們住的是村裡最小、最矮的茅草房,因為由您的付出,我們家即使是打着補丁的蚊帳、床單還有我們爺幾個穿的衣裳,都要比別人家的更乾淨、更漂亮,拆拆洗洗、縫縫補補,您最拿手、最特長……直到現在我也有這個習慣,感謝您給了我這個遺傳,在我風風雨雨或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我都能夠過的從從容容、乾乾淨淨、風風光光……
我不會忘記,那個時候,和我一般大的女孩,儘管家裡條件比我們好的多,她們的父母都是不會讓她們讀很多書,有些甚至於都沒有進過學堂,我記得當時,村裡的書記就曾經對您講,女孩讀書沒用,早晚要嫁人,還不如讓她早些幹活,自己準備嫁妝……您和我爸的想法卻和大家都不一樣,您們卻說:砸鍋賣鐵也要供我把書念完……在那個非常的時代,飢餓、貧窮還有爸爸的腿傷,囚禁着我的童年,像噩夢一樣……從小我就是一個“書蟲”,在那個小屋,一燈如豆,您一邊納鞋底,一邊哼着小曲,我就在旁邊抱着一本本的書,認認真真的、如饑似渴的將雙重飢餓的精神和肉體餵養……少年不知愁滋味呀!身處困境,只要捧上一本書,我就能全然沉浸於其中,忘記飢餓、忘記貧窮、忘記嚴寒……這個好習慣,讓我從鄉村走進了城市,從農家孩子到一輩子與書為伴……“讀書人”是我此生最愛的標籤、一輩子能讀書、讀好書是我最大的夢想……
余秋雨說過:“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都是與媽媽告別,而他們的終點則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喚媽媽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喚,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
一縷寒風,縈繞着寂靜的夜,低眉案前,翻開記憶的片段,幾分微笑、幾分釋然……儘管我都已經年過半百,但我始終相信,不管我走多遠、不管我是風光無限、還是孤絕一隅,媽媽,您的那雙充滿愛的目光,一定一直注視和關懷着我的一切……且讓我慢慢回頭,還好,那一盞陪伴我的燈仍亮在您的窗口,讓我滿懷對生活的慰藉、感恩和溫暖……
默默地注視,讓思念更長,深情地銘記,讓歲月更暖。所有的惦念,在心裡、在夢裡、在無限的淚光里……感恩的心,不曾遠離、不能遠離、不會遠離……一聲梧葉一聲秋,一簾雨花一地紅……金秋十月,女兒在北京遙祝:偉大、親愛的媽媽:七十五歲生日快樂、萬壽無疆!!!
您的寶貝女兒:雯雯
2013年11月3日,農曆十月初一
寫於北京奇正書屋
媽媽,有您不覺歲月寒 標籤:歲月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