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享受變難受
作者:藍月
(對於人類來說,多做事情、多活動、多動腦子才是享受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活動,不做事情,儘管遺傳基因好,這種不科學“享受”的結果,會導致小腦萎縮。
有個殘疾人除了手臂能夠動(手指沒知覺),他胸以下都沒感覺,高位截癱。雖然身體已癱,但是他很堅強,仍然探索着每天活動。他胸以下都沒知覺但是坐着輪椅也到處活動。他每天為自己導尿,由於手指不能活動,他每次需要半個小時。他坐在輪椅上,手臂帶動着手揮動着,以至於人們無法相信他的手指沒感覺。因為他不斷在做都會動作,讓人以為他的手指是有感覺的。儘管行動艱難,他每天仍在活動,堅持許多年的練習,讓人難以相信他的手是沒有知覺的。他的神經細胞仍是有活力的。
2020年到2040年中國將是全世界痴呆症比例最高的國家,這是因為人們錯誤的認知,以為享受就是輕鬆,不做事情就是“享受”。不動腦子大腦神經萎縮,不動四肢小腦萎縮。最戲劇的是那些病理造成小腦萎縮的人,都想盡一切辦法堅持訓練。我以下講的是除遺傳因素以外;功能因素造成的神經萎縮。
一、四肢不活動會導致大腦“失用”:
1、四肢行動改變:
四肢活動減少以後,根據活動情況而漸進性的會出現步伐不協調,四肢動作遲鈍,漸漸四肢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活動,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寫的字會變得混亂,行走的動作搖搖晃晃,與其他運動失調症一樣,無法精細協調肌肉運動,最終會導致身體運動困難和其他連帶癥狀,比如手部動作也漸弱、言語、眼部活動等失調。
2、性格改變:
早期是由於不喜歡與人交往,不能接納各種人,我行我素。沒有理想,對人事物失去興趣。對照顧自己的親人也漸缺乏感激之情;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情急躁,言語增多或嚕囌重複或多疑自私,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和恐懼,但不會採取有效行動。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遷而糾纏不清。
3、自律神經退化:
高級情感活動如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不同程度的開始減退。
二、防止小腦萎縮
動腦筋想辦法是保持大腦細胞活躍,做事情活動四肢是保持小腦細胞活躍。小腦全靠四肢的活動,減少刺激后,腦細胞便開始休眠。換一句話來說:一個人想促進小腦發育健康,需要四肢積極活動,才能刺激小腦細胞保持健康水平。平時行動越是快速的人越能保持小腦的靈活。
現代醫學對痴呆症和小腦萎縮均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舒緩癥狀及減緩惡化。癥狀是不能逆轉的,一旦小腦開始萎縮,開始時走路失去靈活性,慢慢無法指揮自己四肢。從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容易跌倒到無法拿取物品等癥狀開始,隨著病情惡化,逐漸變得不能行走和不能執筆書寫,最終進展至不能說話及完全卧床,日常生活都必須由他人照顧,最後便會以死亡告終。
1、不可小視興趣問題:
凡是健康心理的人,對一些事情總是樂此不疲,無論物質的“收穫感”,還是推動事物的“自豪感”,還是發現事物本質的“掌握感”,這些都是保健大腦營養的。所以人要有做事情的各種興趣,做許多事情都能樂此不疲更好。對新事物能保持學習興趣的人,必然就容易保持認知能力。如果不能保持興趣或找到樂此不疲有意義的事情來做的話,高級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也就隨之而減弱。換一種方式來講:對人、事、物感知力減弱或興趣減少就是在為認知能力退化(大腦神經萎縮)創造條件。
2、大腦和小腦都靠四肢活動保持健康:
一個人生活,不斷為創造更好的環境,不斷要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又要去思考和計劃。在這些活動中,理解、判斷等智力活動才能得到保持。小腦是靠四肢活動而保持腦功能的。那些社會能力退化的人,首先是不能承擔工作及家務(有的是不願或沒條件);有的人日常自我照顧一類的事情都依賴別人,這造成行為激發小腦不足,小腦功能退化也會漸漸影響大腦功能造成嚴重後果。處理問題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這是大腦的問題,小腦方面問題開始只是反應遲鈍動作遲緩,漸漸就會出現喃喃自語,答非所問或可見偏癱、癲癇動作失調、震顫、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饑飽,出門后不識歸途,病至後期,終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口齒不清,言語雜亂無章等。
3、小事情是增強大腦、小腦的精細度:
如果小腦一旦開始萎縮,開始還是可以行走的,只是一種踉踉蹌蹌的行走,此時只能藉助拐杖之類的助行物刺激小腦,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小腦萎縮的嚴重後果,知道的也因意志力問題不願堅持訓練四肢活動,所以一般只會迅速退化。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寫字、穿衣扣紐扣、梳頭、洗臉、穿鞋襪系鞋帶,平時應做些家務事,如洗菜、做飯等事情應加強手的精細、協調、控制能力的練習,只要保持動作的靈活性,就可以防止神經沒有信號刺激而退化,神經退化了,我們就會把想“享受”的動機,變成“難受”的結果。
#成長大腦能量信息加工瀏覽(479)評論編輯刪除